关于最近的死亡数据,我们应该知道的

你总听闻过几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这是最近,很多人的共同经历,也将是我们长远的记忆。很少有一个年关,我们在这样广泛地讨论生死。

刚刚医院发布的视频。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一位六十多岁的儿子,医院照顾一位90岁的父亲,一边跟来来去去的医生沟通,一边拿着跟隔壁床位家属借来的充电宝和其他亲人沟通。他说,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兵,来的时候心跳多,后来七十多、四十多、二十多……他一直在看表,感慨父亲可能撑不到了。

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比较释然的,说父亲该交代的也都交代了,希望父亲能熬到他刚下飞机的弟弟赶来。

的确,这样的场景,每年、每天,甚至每分钟都在发生。年,我国常住人口死亡人数是万,大概相当于葡萄牙、瑞典这样的国家总人口,平均每分钟死亡近20人。从年,我国死亡人口突破万开始,我国每年的死亡人口逐渐上升,直到年突破了千万,整体上呈现一个上升趋势,这也符合我国人口老年化的基本特征。

不过,当下因为奥密克戎疫情的强势加入,很多人对死亡异常敏感,也有了迫切的求知欲。

现在这种情况,只可能有两个地方有较为准确的数据。医院,这里是很多人的起点,也是终点。那些生前被送到这里的逝者,大概率会被诊断是否携带新冠病毒,病毒是诱因还是根本原因,也应是清楚的。

还有一个地方是殡仪馆。相对来说,殡医院更精准。因为在农村,甚至在一些小城市,依然有相当大的一个群体,生病医院的,他们在家里悄悄完成死亡的过程。但由于现在全国基本都是实行火葬,所以绝大多数的逝者都会去往火葬场,完成最后的登记。

就在前些天,老家一位邻居去世了。他是一个独居老人。确切地说,还算不上老人,只有五六十岁。他的同在老家的侄子几天联系不上他,翻了他家的墙,在卫生间找到了倒在地上的他。亲戚和邻居帮忙来将他拉去了火葬场。

如今,他已变成地下的一抔灰,没有人知道他生前有没有感染新冠、他摔倒的原因是什么、直接致死的根因是什么。他就这么悄悄离去,给他周围的小小世间留下一个解释不清的迷。这样的独居者大量存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而这样悄无声息的死亡,在农村并不罕见。

高峰过后,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两个地方获得这段时期的一个死亡轮廓,尤其是殡仪馆(火葬场)。

武汉疫情过后,我曾结合当地的常住人口死亡率,提出从殡仪馆数据入手,统计某个特定时间段的死亡数据,由此可以看出和常年有怎样的区别。文章发出后,我很快接到了当地某部门的电话,非常礼貌地和我做了友好而长久的沟通,直到我答应删除文章,他们也答应“忙完后”会认真对待数据。

几天后,一位在武汉置业买房的朋友,给我发来了一份报道——年4月1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的通报》。

通报称,截至年4月16日24时,确诊病例核增例,累计确诊病例数订正为例;确诊病例的死亡病例核增例,累计确诊病例的死亡数订正为例。

其中,便提到了利用医疗机构和市殡葬信息系统等部门的数据。

在通报中,武汉还解释了出现数据差异的原因,其中第一条是疫情早期病人激增,导致医疗资源挤兑,收治能力严重不足,有些患者没有入院治疗,在家中病亡。第二条是在救治高峰期,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忙于救治,客观上存在迟报、漏报和误报现象。

现在不同以往,此前是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现在是乙类乙管。大多数感染者都是在家里完成自愈,有一部分逝者也是在家中完成死亡,他们的具体死因也很难回溯清楚。

而且,这一波高峰刚好跨越了两个年份。就好比我们开头提到那位90岁老人的案例,对他来说,死于或是,只是几个小时之差。那么,在这种时间交叉路口,如果只是看每年年度的常住人口死亡数据,在庞大的基数之上,我们未必可以清晰地感知。

所以,针对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数据统计,或许可以有。虽不能精准,一个大致的、可感的数据,我们还是值得拥有、可以拥有的。

因为直面冰冷的数据,是我们对生命的最后一份温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