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晚年改回中国籍,是为养老看看他对国

美国华裔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于年4月1日正式放弃美国国籍转入中国国籍,重新成为了一名中国公民。但是,一开始这个消息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中科院在年公布消息称,杨振宁教授正式成为了中科院的院士(非中科院外籍院士),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杨振宁教授早已转回中国国籍。而杨振宁转回中国国籍时,已经是93岁的高龄,此时距他加入美国籍到再度回归已过去半个世纪。

这件事情本来再正常不过了,但因杨振宁的身份而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热议,甚至争论不休,其中热议的焦点是杨振宁如今的年龄,很明显已无法为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任何的力量。所以,有些狭隘的人据此认为杨振宁选择这个时候回国,不是为了科学事业,纯粹只是为了回来养老。

随着有关杨振宁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不少人对杨振宁带有成见地揣测,认为他把最好的年华留在美国做科学研究,新中国不断发展步入正轨以后,再回国捞金。

无论是在网上或是现实生活中,这些言论是常见的,杨振宁也不止一次直面那些言论,杨振宁对这种对他不理解的的言论一笑置之,这更突出了杨振宁的胸襟。

众所周知,杨振宁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他与李政道相互合作,推翻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明确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基础理论”,进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更由于他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以后,20世纪物理科学界的一代大师”,“是21世纪最令人尊敬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一位博学多才,豁达大度的学者。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杨振宁并没有因这些被人们认可的“巨大贡献”而自我标榜,只是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自身的“巨大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认为自己比不上外国人的错误观念。

杨振宁的话确实有深刻的意义。从事实上讲,我国历代王朝都曾有过大概百年的全盛时期。比如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雍乾,这时候社会经济文化全面的发展,也曾是全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近一百多年来,我们与西方先进的国家存在着差距,有的人也因此产生了“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自卑感。

实际上,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自信心。而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已经重新振作,有信心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迎头赶上。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理解了杨振宁先生所说的“最大贡献”的心境,才可以真真正正体会到他的用心良苦,才可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提升精气神,努力奋斗把中国的名字向前排些,再向前排些。

杨振宁的名字在中国可以说众所周知。一位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可以获得这样广泛的知名度,不只因为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之一,还因为他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位成就斐然回国访问的美国华裔学者。

杨振宁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其父杨武之在他还不满一岁的时候便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出国深造了。杨振宁自幼聪慧,四岁起,他的父母就逐渐开始教他读书识字。而这孩子在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认识了三千多个汉字,其记忆力以及学习能力令人惊叹不已。60岁时,杨振宁回忆说:“现在我认识的中国汉字,或许也不会超过当初那个数据的两倍。”

年,杨振宁六岁时,他的父亲从美国归来。父亲一看到他,立马就询问他是否在读书,杨振宁说自己读过《龙文鞭影》,并能把全篇背熟。杨振宁后来回忆:“随后父亲跟我说书本上写的是啥,我虽然能够背诵,但因知识面,知识量太小的原因而无法解释。但是,我还记得那时候他还是奖励了我一支铅笔,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物品。”

杨振宁上初中时,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年,刚从初中毕业的杨振宁,就被西南联大录取。年,年仅二十岁成绩优异的杨振宁进入了西南联大研究院。两年后,他获硕士学位并获得公费赴美留学生资格,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进修,年获博士学位。

年,年轻有为的杨振宁进入了美国著名的学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攻读博士,在这期间,他与志同道合的李政道一起开始从事粒子物理学的科学研究。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与其他人的遭遇一样,遇到了许多令人费解和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些困难如同一个个巨大的堡垒,让人望而生畏。他们没有放弃,迎难而上,并为此废寝忘食,大胆的猜想和慎重的求证,攻克了无数难关,最终推翻宇称守恒定律,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杨振宁在年得到诺贝尔奖的演说中曾如此说:“当时,许多物理学家发现他们如同在一间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摸索着出路。而他们都感觉在某一方向一定会有一扇门,这扇门能改变现状,但是那道门究竟在哪个方向?这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向便是宇称守恒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诺贝尔获得者,美国的知名物理学家赛格瑞,非常钦佩他,曾称赞杨振宁是全世界“数十年来,三个能够称得上通才的基础物理学家之一。”

而“有生应记国恩隆。”这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对他的遗训,他一直谨记在心。他于年夏季成为首个访问中国的美国科学家。他说“我是美国科学家,但我的身上具有中国血统,我认为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密切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桥梁,一座互相理解基础和友谊的桥梁。同时,我也应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为此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数十年来,杨振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经常往来于中国和美国之间,进行过很多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工作。

杨振宁后来还成为了北京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的荣誉教授。年,他再度受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并希望每一年用他三分之一的时间到中国大陆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香港中文大学。为了建立清华的高级研究中心,杨振宁筹集了万美元资金,并将其价值一百万美元在纽约的别墅捐助给该中心。

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50年代,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开创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先河,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同时,李政道,杨振宁还为我们国家科技事业的快速不断进步和高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贡献,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外籍院士。而杨振宁80岁的时候正式“落户”清华,不但为在校大学生授课,当时还邀请了14位诺贝尔的获得者到清华大学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杨振宁教授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所撰写,呈现给读者的《杨振宁文集》,就是他对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又一重大贡献。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杨教授对家庭师友的绵绵深情和其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也可以看到他对中西方文化、教育问题的深邃而中肯的分析和评论。这套文集收录了杨教授亲自撰写的多篇文章,除一小部分是他对科学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他对自己读书教学经历和对家庭、师友的回忆,以及对社会、教育问题的分析评论。这些文章大多是散文式的,流畅易读。文集的附录部分还收集了杨教授的亲友、师生和记者的一些文章,对了解杨教授的思想和为人很有帮助。更为珍贵的是,杨教授为这套文集提供了70多幅历史照片。这些照片生动地展现了他的生活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每年10月,全世界的人总会将目光看向北欧的瑞典和挪威,关心从这里产生的诺贝尔奖项。在诺贝尔奖的近百年历史上,世界上有三十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奖,但在数百位获奖的科学家里,却沒有一位是我们国家本土的科学家。我们中国能够获奖吗?诺贝尔奖离中国有多远?那些“情怀”自然令中国人心痛。而杨振宁的“最大贡献”,就是由杨振宁开始,中国人在近代国际科学领域开拓创新建立不朽功绩。在年至年,一共有杨振宁以及李政道等6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项,诺贝尔物理奖4项。

杨振宁的成功,其影响并不仅仅在学术界。在此以前,许多人怀疑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否适宜于搞现代科学,甚至许多中国人也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存有自卑感。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也一样有能力登上科学的高峰。

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是一个综合体,要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我们需要刀郎,周星驰,刘翔,吴小莉,因为他们带来了心情愉悦和兴奋。然而,我们更需要的是繁荣富强,需要一心为民做事的焦裕禄,有能力推动第一生产力的杨振宁。社会发展,一个民族兴旺,这些社会精英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儿童更多地想想焦裕禄,多想一想杨振宁,想一想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他为人类科学,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什么贡献,而不是想他当初耄耋之年与年龄可以做他孙女的翁帆结婚,也不是想他回国是不是为了养老。杨振宁不忘中国文化给予他的恩惠,为自己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充分体现出他的深深的中国情结。

科学没有国界线,但科学家有国家。杨振宁常说的“最大贡献”,归根结底是提升了国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他坚称:“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归属于东方,中国终将为全世界,为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由于中国有科教兴国的英明发展战略,有着越来越强劲的国家经济以及综合国力,有千百万出色的有才华的青年学生,终将在二十一世纪上半期获得重大成果。”因此,他呼吁国人: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科学挑战,我们要在热爱祖国的前提下,努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文素养,以自立,自信,独立的精神,突破自我,战胜困难,鼓舞信念,一往无前。

杨振宁的一生阅历丰富,成就非凡。他始终站在科学的前沿,登高望远,以其奢智,给人启迪。他的贡献远远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6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