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诺奖得主的私生子,以一己之力开宗立派

「子承父业」的传统,在各个行业中都广泛存在,学术界也不能免俗。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此前已经出现了6对父子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

父亲亨利·布拉格和儿子劳伦斯·布拉格(共同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亲约瑟夫·汤姆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儿子乔治·汤姆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亲奥伊勒·凯尔平(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儿子乌尔夫·奥伊勒(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父亲尼尔斯·玻尔(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儿子阿格·玻尔(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亲曼内·西格巴恩(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儿子凯·西格巴恩(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父亲亚瑟·科恩伯格(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和儿子罗杰·科恩伯格(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年10月3日,随着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权威斯万特·帕博(SvantePbo),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诺奖史上的第7对父子档正式出现。

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帕博的父亲是瑞典著名生物化学家苏恩·伯格斯特龙(SuneBergstrm),他曾于年与本特·萨缪尔森(BengtI.Samuelsson)和约翰·维恩(JohnR.Vane)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得不说,家族的基因真是强大~

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作为古人类基因组学的奠基人,帕博最初的科研之路同样少不了父亲的影响。值此诺奖颁布之际,我们就来聊聊这对父子的故事。

「我的诺奖得主父亲」

20世纪50年代,年少有为的隆德大学生理化学教授苏恩·伯格斯特龙(SuneBergstrm),在美丽的校园里邂逅了流亡至此的爱沙尼亚化学家凯琳·帕博(KarinPbo)。虽然苏恩早就是已婚人士了,但架不住风流本性,二人很快就发展出了一段婚外情。

几年后的年,这段婚外情的结晶——帕博呱呱坠地,由于是非婚生子女,他随母亲姓了帕博,并从小跟随母亲长大。

虽然父母都是科学家,但小帕博最初的爱好却并非生命科学,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考古研究的兴趣。13岁那年,帕博和母亲一起前往埃及度假,法老、金字塔、木乃伊......这些神秘的元素让他就迷上了这段古老的历史。

年,高中毕业后的帕博顺利考入乌普萨拉大学(这所大学此前出过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帕博是第9位),并根据兴趣来到人文学院学习科学史、埃及考古学、俄语等课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世界将会少了一位生物学家,多了一位埃及古文物学者。

乌普萨拉大学,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然而,埃及古文物学这个领域发展过于缓慢,很难有所突破。帕博兴致勃勃地学了2年后,很快就意识到现实与儿时的浪漫梦想相差甚远,梦想的幻灭一度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当中。

看到儿子如此痛苦,身为父亲的苏恩坐不住了。在他的引导下,帕博做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转行学医,之后再从事基础研究。

乌普萨拉大学医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2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