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是欧洲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导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导火索是布拉格起义
欧洲政治版图的一次大动荡——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德国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以及德国与捷克之间的复杂冲突,后来西欧和北欧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卷入。这次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30年(-年)之久,对德国和欧洲都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初的德国仍然是一个滑稽的帝国,没有民族统一,分裂割据如故。在众多诸侯中,新教和天主教势均力敌:北方诸侯多信仰路德教,如萨克森、勃兰登堡、普鲁土菜菌河上游的巴拉丁(普法尔茨)则属加尔文教派;天主教势力的大本营在南方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菜茵河下游的科隆、特里尔、美茵茨三大主教区也有很大势力。这些诸侯常常打着宗教的旗帜挑起武装冲突,彼此之间矛盾重重。
此时,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着奥地利、捷克,其势力强过任何一个诸侯,因此企图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积极推行中央集权政策,但这么做并不容易一皇帝反对宗教改革和新教诸侯,自然会得到天主教诸侯的支持,可如果他进而推行统一,那不仅会道到两派诸侯的夹击,更会引起法国、瑞典等邻邦的警觉。欧洲三十年战争,就这么在德国内外勾心斗角之中拉开了帷幕。
“掷出窗外事件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由年5月爆发的布拉格起义点燃的。本来捷克已经从神圣罗马帝国版图中分离出去,获得了独立地位。但年,为了对付来自土耳其帝国的威胁,它又重归德皇控制下的奥地利管辖,其国王由德皇兼任,而且贪婪的哈布斯堡家族对捷克的控制越来越严。尤其是德皇马蒂亚斯在位期间(-年),情形尤重,这便引起捷克上下强烈的不满。
由于马蒂亚斯没有儿子,便选定自己的堂兄弟斐迪南为皇位继承人。当时凡继承德国皇位的,必然兼捷克国王,而斐迪南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这让捷克人感到自己的政治和宗教权利即将不保。年5月5日,捷克国会中的新教徒集会,拒绝承认斐南为捷克国王,并向马蒂亚斯提出抗议。马蒂亚斯拒绝,并宜布捷克新教徒为“暴”。
捷克人不干了,年5月23日,当捷克国会的代表、国王钦差以及拥护国王的天主教贵族正在布拉格王宫中谈判时,愤怒的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按照捷克惩罚叛徒的古老习惯,把国王的两个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这个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人不惜用武力维护民族独立的宣言,也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开端在对待布拉格起义的态度上,在德国国内分为两派。年成立的“新教联盟(以巴拉丁选侯特烈为首)持同情态度,年成立的“天主教联盟”(以巴伐利亚公马克西米连为首)则坚决主张镇压。这两派在国际上都有友,教皇、西班牙和波兰支持天主教联盟;丹麦、瑞典、荷兰、英国等信仰新教的国家与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则支持新教联盟。于是,一场德国与捷克的民族战争便演变为德国内战,并进而成为一场国际混战。
(-年)、丹麦时期、(-年)、瑞典时期(-年)、法国瑞典时期(-年)。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首先成立了一个30人临时政府,随后推举新教联首领特烈为国王。战争初期形势对捷克和巴拉丁颇为有利,其联军一度曾打到维也纳城下。年10月,德皇与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签订慕尼黑条约,由后者出兵镇压起义,前者则把特烈的选侯资格转给后者(反正如果腓特烈战败,取消其选侯资格不费吹灰之力)。与此同时,新教联盟内部矛盾重重,其他诸侯眼红腓特烈势力膨胀,都不愿相助,形势顿时逆转第二年11月,天主教盟军(并得到波兰骑兵配合)在约翰·蒂利伯爵率领下,在白山战役中大败腓特烈,很快占领布拉格。腓特烈仓皇出逃得了个“冬王”(意思是没有到夏天就下台了)的绰号。
捷克失败后,受到了骇人听闻的报复,土地被没收,自由农民沦为农奴,德语成为捷克国语,捷克人也被强迫改信天主教;在德国国内,新上台的德皇斐迪南二世(-年在位)趁机解散新教同盟抓紧收拾腓特烈同党。这些做法引起了新教诸侯和其国际盟友的严重不安。在英国的游说下,早就垂涎德国北方的丹麦打着援助德国新教徒的旗号,于年5月出兵德国,同年12月,英国、丹麦、荷兰缔结反哈布斯堡联盟。三十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从这时起,德国不断遭到外敌入侵。
面对丹麦入侵,斐迪南启用德国化的捷克贵族瓦伦斯坦,这位杰出的将领与蒂利的军队协力作战,把丹麦人打得落花流水,一举把他们赶出了国门。年7月7日,丹麦国王被迫签订吕贝克和约,赔款并退出所占德国土地,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勉强保住领土和王位。
战争中,德国皇权大为加强,这使斐迪南得意忘形。这年3月,他颁布“归还敕令”,要求新教诸侯把年以来宗教改革中没收的教会地产全部还给天主教这使各路诸侯大为恐慌。瓦伦斯坦反对这个政策,加之功高震主,结果引起斐迪南的猜疑第二年(年)就被罢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