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近期口碑神作,看到扎心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中,有一部来自黎巴嫩的作品,虽然没有获奖,但却分量十足,口碑颇高。
《迦百农》
在豆瓣拿下8.6分,超过了最佳外语片的《罗马》(8.1),四星以上好评接近90%。
很多网友说看到泪奔,楼主自己也几度泪目。
两个加起来不到二十岁的小演员贡献了神级演技,以及女导演对影片叙事节奏、视听语言的准确把控,都让这部作品透露出直击人心的力量。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黎巴嫩,从地理位置上就决定了这是一块是非之地。北邻叙利亚,南邻以色列,常年战乱,与邻国关系紧张。
也因此,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注定带有悲情色彩。而导演娜丁又偏偏选取了底层孩子的视角来展现,更是直接奠定影片的悲剧基调。
第一幕是一场庭审戏。12岁的小男孩扎因因为捅死了人,被判五年监禁。
当法官审问他时,扎因却提出要起诉父母,理由是:他们生了我。
这一伏笔直接引出第二幕,也就是扎因和父母的关系。
电影开头,俯视的镜头扫过扎因生活的街区,孩子们在贫民窟里奔跑,打闹,抽烟,搞破坏,像极了《弗罗里达乐园》里那几个满嘴脏话,以点房子为乐的倒霉孩子。
孩子们会成为现在这样,必然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脱不开关系。
影片随后切入扎因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他的童年生活。
扎因共有七个兄弟姐妹,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小阁楼上,父母都是黎巴嫩最底层的民众,干的是坑蒙拐骗的勾当。
为了生存,扎因小小年纪就要给杂货铺打工,做各种小买卖,以此来换取生活必须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扎因过早的成熟,像小大人一样工作,照顾弟弟妹妹,甚至教妹妹怎么用卫生巾。
直到十一岁的妹妹被卖掉,嫁给杂货铺的老板,扎因对这个满目疮痍的家失去了最重要的牵挂,他选择离家出走。
尽管他还只是孩子,但内心深处已经感受到了家庭带来的深深恶意。自己和妹妹,只不过是父母生存下去的工具,从生下来的那刻,就已经注定永远得不到完满的父母之爱。
离家出走的扎因开始流浪。在一个游乐园,他遇到了难民身份的泰格斯,他为自己重新选择了一个家。留下来和泰格斯及儿子约纳斯一起生活。
在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里,扎因反而获得了比原生家庭更好的庇护。
泰格斯并不比扎因的父母生活条件好多少,但扎因从她和儿子的关系上能看出母爱的存在。而这,正是扎因缺失的部分。
在这段,影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镜头,扎因脱掉游乐场塑料女模特的衣服,露出了她的乳房。这个情节的设计和《嘉年华》中那尊巨型玛丽莲·梦露的雕像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说《嘉年华》中的梦露代表着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欲望投射,那《迦百农》里的女性雕像则是扎因心中对母爱的欲望投射。不管他行为上表现得多像大人,内心深处,依然是渴望被爱的孩子。
然而,扎因和泰格斯的特殊母子关系没维持多久,泰格斯就因为签证问题被拘留了。
影片也进入了最精彩的部分:扎因不得不独自带着约纳斯讨生活。
一个孩子被迫成为另一个孩子的“母亲”。这一设定可以说是相当精妙,不仅将影片挖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也让扎因又经历了一重考验:如果把他放在为人父母的位置,他又会作何表现呢?
刚开始,扎因还可以用以前的“生活智慧”勉强应付生活,去救济站骗吃骗喝,用曲马多兑水换钱,用抢来的滑板和破锅给约纳斯做个小车.......
直到被房东赶出房子,攒下的钱付诸东流,被生活逼到墙角时,扎因也不得不走上父母的老路,被迫送走约纳斯。
这让楼主想到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同样是被母亲抛弃的四个孩子,面对没有大人庇护的生活,被迫努力活下去。
他们鲜亮的生活过的痕迹,映照的是周遭成人世界的无尽丑恶。
而其中的哥哥福岛明和扎因一样,被迫担当起了家长的责任。影片的画风是明丽的,平淡的,背后的现实却是一样残酷。
和《无人知晓》中妹妹的死亡一样,扎因最后也失去了和家庭的唯一的情感纽带。妹妹死后,家的概念在扎因眼里已经彻底粉碎,剩下的只有绝望。
这才有了影片最后一幕的控诉:“我希望他们别再生了。”
这句话也要送给天下所有未曾考虑过孩子命运,就匆忙做“父母”的人,如果不能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那就不要将他们带到世界上来。
但把一切都归到父母头上就可以了吗?影片并没有止于此。
“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当我们听完扎因母亲的哭诉,问题又进入了更深层次。
作为社会的底层,扎因的父母如同蝼蚁一般,无知让他们犯下了这一错误,但又是谁该为他们的贫穷和无知买单呢?
扎因、扎因的妹妹、泰格斯以及儿子约纳斯的遭遇只是黎巴嫩土地上的一个缩影。贫穷、童婚、难民、儿童买卖.......所有的这些都在轮番上演着。
但如果这一切的发生,最后要让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去承担罪名,是不是这个社会的残忍?
好在,导演给这个悲情的故事一个温暖的回笔。
最后一个镜头中,失去一切的扎因有了新身份,将前往瑞典。在拍证件照时,扎因始终眉头紧锁。这时,工作人员提示他:“这是拍护照,又不是死亡证明。”
扎因终于露出了笑脸。
这个笑容让人心碎,又让人无比欣慰。
和影片中的小男孩一样,饰演扎因的演员扎因·拉费阿本身就是逃亡到黎巴嫩的难民,可以说是本色出演;而片中的其他演员,也都是与角色经历类似的非职业演员。
导演娜丁·拉巴基曾说:“演员必须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没有那些将这部电影作为维护他们的奋斗目标的旗帜的人们,就没有这部电影”。
就像扎因通过电视机诘问世人,导演通过她的镜头质问着整个社会。
黎巴嫩的美女导演娜丁·拉巴基,在片中饰演辩护律师一角,真正的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代表作《焦糖》。
电影拍摄之后,扎因一家也已移民挪威。这也是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现实和影像世界的映照,透露出希望的曙光。
正如本片的片名:迦百农,取自《圣经》中的地名,是耶稣传教的起点,象征希望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