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堂哈姆雷特与科隆博格城堡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年至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也是四大悲剧之首,并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四大名著。
作品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与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哈姆雷特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便试图借英王之手除掉他,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问世至今,《哈姆雷特》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歌剧、影视等作品。“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该剧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无论原文或译作均脍炙人口。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个人牺牲也是作品发展的最终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悲剧不是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美。而整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丹麦科隆博格城堡。
科隆博格城堡意为“皇冠之宫”,坐落在丹麦西兰岛北端的赫尔辛格市海边,位于波罗的海出海口之一的厄勒海峡最窄的出口处,是丹麦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是丹麦最负盛名的宫廷建筑之一。赫尔辛格市是丹麦西兰岛东北岸的海港城市,滨临厄勒海峡,南距首都哥本哈根39公里,和对岸瑞典的赫尔辛堡隔海相望,距离仅5公里,是进入波罗的海的必经之路。
科隆博格城堡最初由丹麦波美拉尼亚王朝的埃里克国王于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建造,位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塞上,居高临下,面对丹麦与瑞典交界的桑德水域。建造初期,城堡被作为防御堡垒,墙壁上能看到观察孔和射击孔,四周护城河环绕,吊桥是进入城堡的唯一通道,曾经防止过海盗肆虐,保护了海上运输,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北欧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受当时欧洲贵族的思想影响,认为财富可以代替军事成为权力的象征,他选中了这个高墙深壕,环境优美的古堡,决定用征收的船只过境税将它改建为王宫。从到年整整11年的时间里,他命人断断续续将科隆博格城堡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宫殿用沙岩石砌成,四周红砖墙环抱,增加了塔楼,一色的铜屋顶,雄伟壮观,建筑所采用的水平线和大窗户都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设计元素,是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弗雷德里克二世于年1月24日正式将其命名为科隆博格城堡。现今城堡两侧的建筑建于年,其中西侧还建有一座家族教堂,建于年的前庭广场和建于年的门房都位于建筑外侧。
科隆博格城堡经历过许多重大历史变故。年,科隆博格城堡几乎全部毁于一场大火。克里斯蒂安四世开始按照原来的样子修复科隆博格堡宫,但在内部增加了早期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宫殿中陈放着大量的古式家具、油画、挂毯、木雕。二层的国王居室里有一幅英国国王查尔斯一世的画像,是著名荷兰画家盖拉得的杰作。
年,科隆博格堡宫遭到瑞典人轰击被侵占,瑞典人对堡宫进行洗劫后很快离去,抢走大量弗雷德里克二世留下的珍贵的艺术财富。17世纪晚期,城堡的防御工事根据当时军事建筑的惯例得到了加强,至今保存完好。
科隆博格城堡是丹麦文化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丹麦重要的民族象征,丹麦俗语“驶向科隆博格”就是返回丹麦祖国的意思。从外部来看,皇室宫殿的庄重典雅和营地驻军的粗旷野蛮形成鲜明对比,而其内部的装饰和摆设则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盛行时期的艺术设计对皇室价值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生动阐述。
科隆博格城堡是文艺复兴时期城堡建筑的杰出范例,在北欧地区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遴选标准,该城堡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请欣赏北京人艺版话剧《哈姆雷特》
文稿:陈帆
审核:岳昌涛
文旅海淀
纵观创新之城,品味人文海淀!
欢迎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