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站队的典型先协助德国,后倒向苏联,战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那些相对弱小的国家若想保全自身利益,就得学会“左右逢源”的本领,以便于在激烈的国际舞台竞争中正确站队。即便初期没正确站队,也要遵循“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一原则,在形势不利时及时脱身。二战时期的保加利亚,便是会站队的典型之一。而除了保加利亚外,二战中还有数个擅长左右逢源的国家。其中一国,战争初期积极协助德国,战争后期又及时倒向苏联,战后逐步成为发达国家。
这个国家便是芬兰。在欧洲诸族中,芬兰人的身份极为特殊,其不属于印欧语系民族,而和匈牙利马扎尔人同属芬兰-乌拉尔语系民族。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芬兰人由于社会程度落后,且没有形成国家,而频频遭受外部强权的侵袭。12世纪,芬兰被瑞典征服。19世纪,沙俄又通过战争将芬兰夺走。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欧洲民族意识的传播,芬兰人最终形成了稳定的身份认同,继而寻求国家独立。
年二月革命后,沙俄政权垮台,芬兰成为事实上独立的地区。十月革命后,新兴的苏维埃俄国同芬兰签署了一系列和约,试图维持两国间的和睦关系。苏俄尽最大程度减少对芬兰国内战争的介入。年,苏芬两国签署《塔尔图条约》,根据条约,苏俄将佩琴加割让给芬兰,附加条件是,芬兰放弃对东卡累利阿的主权主张。双方各退一步,似乎是个很好的调和方法。
然而,苏芬两国间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不能那么快就被解决。20年代,两国围绕争议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不少摩擦。年,芬兰甚至武力介入过苏俄的边疆事务,试图将东卡累利阿纳入版图。30年代以后,苏芬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二战爆发后,两国终于在年爆发战争。战争中,虽然芬兰军队表现略为出色,但巨大的综合国力差距,仍迫使芬兰政府于年妥协。
为报复苏联,芬兰开始向德国靠拢。当德国于年6月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后,芬兰立刻派兵协助德军的行动。在此期间,芬兰夺回了部分国土,甚至再次将势力扩张至苏联控制下的东卡累利阿。不过,芬兰在同德国合作的同时,也明智地为自己留了后路:它没有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没有正式加入轴心国集团,其国内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法西斯政党。这些举措,为芬兰在战争后期的全身而退,奠定了基础。
年以后,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由攻转守。年,苏联红军发起“十次突击”,以闪电般攻势解放大片被德国占领的国土。年8~9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脱离德国阵营,倒向苏联。在严峻的现实形势下,芬兰领袖曼纳海姆果断决定,向苏联求和。由于纳粹德国尚未垮台,故而苏芬两国在停战问题上很快达成共识。年后期,芬兰倒向苏联阵营,配合苏军对其境内的德军残部进行清剿。
事实证明,芬兰的举动是明智的。年二战结束后,芬兰虽因苏芬积怨而赔了款、割了地。例如芬兰向苏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失去八分之一的国土,甚至工业城市维堡。但由于其在二战后期的及时倒戈,故而仍保全了大部分既得利益。例如,芬兰仍拥有自由选择政治经济制度、自由组建政府的权力。而在众多同苏联毗邻的欧洲国家中,芬兰也是少数能在战后还能保持独立地位的国家。
当然,国际关系中,不存在绝对的仁慈。苏联虽然给予芬兰一定程度的自由,但仍时常向芬兰施压。原因很简单,芬兰同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很近,是故苏联对芬兰的政治动向相当敏感。而芬兰领导层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时常加深同苏联的来往。于是在冷战时期,就出现这样个怪现象:芬兰虽然实施资本主义制度,却在国际舞台上往往向苏联一边倒。这种大国与小国间奇妙的关系,被称为“芬兰化”。
不过,芬兰无底线听命于苏联的政策决定,却也在客观上加强了自身国内秩序的稳定。这样一来,芬兰的经济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50~80年代,芬兰在征得苏联允许的前提下,加强了同众多欧洲组织的合作,经济由此更加快速地发展。年,芬兰尚有5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而到年,芬兰已经有大量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工业化国家。
苏联强大的军力,给芬兰构成压力总体来说,冷战时期,包括芬兰在内的北欧诸国,基本都采取在苏美之间“左右逢源”的策略,促使北欧局势整体稳定,并由此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芬兰是欧洲地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均产值和人均收入均处于世界前列。这些成就,恐怕也与芬兰在二战及冷战时期的及时站队存在关联。
参考资料:《列国志·芬兰》、《芬兰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