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痛之下,轻盈与勇毅的自救之旅诺贝尔
□半岛全媒体记者孟秀丽
近日,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瑞典重量级作家拉斯·古斯塔夫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养蜂人之死》。古斯塔夫松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曾荣获托马斯·曼奖、古根海姆奖、瑞典贝尔曼奖等多项重量级文学奖。身为歌德奖章得主,古斯塔夫松在北欧文坛享有崇高声誉;在瑞典,他与特朗斯特罗姆齐名,两人被尊称为“一双瑰宝”。法国《读书》杂志更在所编辑的《理想藏书》中称古斯塔夫松为“当代瑞典最杰出的小说家”。
身兼诗人、作家、学者三重身份,古斯塔夫松著作颇丰,他的诗集《诗选》被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专著《西方正典》中列入经典之列,他的小说也充盈着来自诗人的独特灵性和智慧之光。
作为风靡欧美的存在主义小说代表作,《养蜂人之死》在法国《理想藏书》中位列“北欧文学”好书第三名,并曾被译为十五种语言,受到万千读者的喜爱。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盛赞本书为“一部优美之作,一首冷峻的抒情诗,掷地有声,字字珠玑”,更有美国学者认为本书是古斯塔夫松“最优秀的作品”。出版43年后,这部著作的中文版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在这部别具一格的小说中,古斯塔夫松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绘着特殊境况下微妙的体验,探究着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养蜂人之死》的故事源于“疼痛”,并深耕“疼痛”这一主题。小说序章引出三本内藏玄机的笔记本,笔记本的主人——一位饱受病痛折磨的养蜂人维斯汀,正是小说的主人公。早春时节,从小学教师转行而来的养蜂人维斯汀怀疑自己罹患癌症,时日无多。医院寄来的诊断书,没有撕开信封,而是将之扔进了壁炉。医院寻找渺茫的希望,反而走入乡间,独自开始“自救之旅”。这段隐居生活中,疼痛始终与他相伴,也令他的感觉越发敏锐。他开始回忆过往,想起自己儿时目睹的惊人画面,家族里古怪有趣的长辈,自己恋情的细节……
维斯汀遗留的笔记构成了《养蜂人之死》的故事正篇。笔记本中,各式各样的信息杂糅交错,钩织出主人公与病痛纠缠期间的内心世界。日常的所见所感,记忆中被蒙上虚幻色彩的细节,对婚姻、社会和生活真谛的哲思……记述中不乏辛辣的讽刺和幽默的打趣,时而情绪迸发,时而平静沉郁。富于感情的笔记间夹杂着文摘、病程记录、开支记录、蜂箱备忘录等资料,折射出养蜂人内心之外的生活面貌。翻阅这些笔记,我们仿佛跟随维斯汀的脚步经历了一场疼痛之旅,体味了病程中颠簸起伏的心绪。
古斯塔夫松坦言:“这是一部有关痛苦的书,它描绘了由疼痛统治的、通往终点的旅程——疼痛之下,别无其他。”在容不得停歇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似乎总与痛苦同行——因疾病或亚健康而饱受身体之“痛”,因压抑和孤独而备受心灵之“痛”。我们总被安慰“你一定可以战胜疼痛”,被教育“痛苦也是良药”,但事实有时与希望相悖。养蜂人维斯汀对“痛”的反应与许许多多的“我们”别无二致:面对横亘在前、越发浓重的噩运,忍不住想要逃避;对于不时滋扰的疼痛感,难以遏制地发出抱怨声。没有故作坚强的话语,维斯汀坦陈自己的不满意、不甘心,忠于自我感受的他不是某种“铁血英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真诚的人。
生之长路将尽,维斯汀让自己的感官沉入生活细节,更将自己的思维放飞至现实之上的广袤之境,他的精神世界如此充实。“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大。”透过笔记中的文摘片段,我们仿佛能看见维斯汀不屈服的眼神。这个本真的人仿佛在说,我痛故我在。
这份面对生之痛苦的轻盈与勇毅令无数人难以忘怀。美国艺术文学院苏考夫曼新人奖得主、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家布拉德·沃森说自己“每年都会重读古斯塔夫松这部美妙的小说”,《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米歇尔·里奇曼也表示:“每当需要宁静而美好的东西,我就会重读《养蜂人之死》。……我钦佩古斯塔夫松散文的温柔、精准,钦佩他发掘古怪而有趣的琐事的眼光,叹服于小说富于冥思的本质。”
中文版《养蜂人之死》由瑞典作协会员、翻译家王晔直接从瑞典语原著译出。王晔于年荣获瑞典学院翻译奖,她的译作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高度赞赏,均是反复推敲后的心血之作。她曾与古斯塔夫松及其亲友深度交流,坦言“古斯塔夫松探索近距离的真实生活,被看作一位启蒙者、符号解释者、百科全书家以及有远见的人”,而《养蜂人之死》正“实践了古斯塔夫松的小说观”。本次出版的《养蜂人之死》特别收入了王晔书写的解读文章。
独特的作品须有独特的装帧设计,本次出版的《养蜂人之死》采用了“护封镂空+内封白色烫漆”的特殊装帧工艺。在护封凝重的墨绿色映衬下,蜂巢型镂空部分透出的一抹明黄正如一颗坚韧的心,展现出作品坚韧而富于反抗的精神内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