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斗胆,给这部84分电影,泼盆冷水
今天聊《沉默的教室》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查了下豆瓣上的影评资料
发现影评人们都夸得挺厉害挺玄乎的,又是“拿脚投票”,又是“发声的自由民主”
我斗胆,给这部8.4分电影,泼盆-.15℃冷水
高分不代表这是部好电影,
你得意识到思想的背后又埋藏的成分。
在《沉默的教室》里面有什么呢?
有,关于自由的反抗精神,但它也有着煽动性的意识形态立场的偏见。
共振的故事是一碗经典的老酿“西方鸡汤”
第一章:介绍故事
第二章:故事背后的真相
第三章:导演欺骗的真实
电影故事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风云。
战败国德国,在超级大国的博弈下,
一分为二,东德和西德
故事发生于年,柏林墙建造的前5年
东西德虽有管控,但至少还能沟通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德一群正在18岁的学生
命运随着在西德看了场电影改变了
编剧开始作妖,把东德塑造成,
没有任何娱乐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白色恐怖”世界。
编剧是这么写,演员按故事接着演。
这群学生里边的两个帅哥:提奥和库尔特
打着扫墓的名义,
过了安检,去西德看大尺度的电影
《丛林女神莉亚娜》
那个时候看电影,跟现在有些不同。
我们今天看电影,正式放映前,
院线放的都是其他电影的宣传片或者广告
上世纪50年代,电影院放的是新闻
在正片开始前,会放各式各样的新闻,一般这种新闻都是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立场的。
说白了就是宣传,“我们是正义的,我们是完美的,其他的地区或国家正在发生什么灾乱”
提奥和库尔特就因为这个广告差点送了命。
这是新德意志新闻的视频推送:
提奥和库尔特看到了“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故事
而匈牙利起义反抗的正是“苏联人”
东德人可恨死苏联人了,毕竟哪怕纳粹战败,也没有人会允许其他人在自己头上撒尿。
在看到这则消息之中,提奥和库尔特义愤填膺
回到东德后,发动同学探究所谓的真相
他们决定去找一个人
那个人叫埃德加
是这一行人中“保罗”的伯伯
他住在郊区,
这里能够收到世界上其他电台的频道
这群年轻人打开了西德的电台广播,听到了“苏联人对匈牙利人暴乱的镇压”
他们做了一个决定。
他们决定跟随电台里的号召...
在班级的课堂上发起一场:2分钟的默哀
铭记在反抗苏联人“侵占”中牺牲的匈牙利人
他们的默哀有人认真,有人把它当作是游戏
你看还有人低头在笑呢,但他们闯了大祸
他们的两分钟抗议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
外边的匈牙利刚发生暴乱,学校出了这事,教育局高度警惕,组建了专案调查组
当然这些学生们也很机灵,他们统一口径
默哀是为了一个在暴乱中死亡的足球运动员
“出于体育精神,而不是政治信念”
常理来说,这事点到为止就结束了,但这还没完,专案组一定要抓出“领头羊”,杀一儆百。
学生统一口径否认,上头抓不到人
重头戏来了
这些调查人员软硬皆施
他们先是把学生一个个单独带去办公室
一对一询问,间离他们,学生统一口径,无果
迫使教育部部长亲自过来调查,
部长以大学入学考试威胁,必须在一周之内说出带头人名字,此外,部长还下了招很棋。
他们一一突破,抓住每个人的弱点。
1,“家长威胁”——
「你是个同性恋,在监狱肯定不好熬吧,我要领头人的名字,我不会让他们参加毕业考的,
我希望你的孩子,不要跟你一样,你们有共性,也有区别是吧」
2,“生活威胁”——
「你的妈妈在瑞典生活是吧,你奶奶现在是合作社的缝纫工,
视力不好,独身无依靠是吧,你要是不说出来,你奶奶的工作可就没了」
3,“名誉威胁”——
「我这里有一分你父亲的档案,你的妈妈恐怕没有告诉你真相,我理解,她欺骗了你
他曾是一名红色前线的同盟人员,所以也因此被关进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但是他跟纳粹勾结,害死了不少同胞,当苏联军队来到后,吊死了,你要么告诉我名字,要么下个星期,公布你父亲这段历史」
面对重重的威胁,没一个人低头,
除了那个为了维护父亲声誉的埃里克
父亲是个英雄,可真实的父亲却是二狗子,这戳破了埃里克的内心防线。
他有些发疯了,
他举枪,瞄准了那个曾经是党卫军的射击教练
埃里克开枪了,
对过去开了一枪,发泄着心中的怨恨。
在随后爆发的冲突中,坦诚了真相,
低头道歉,是他「出卖」了库尔特
那两分钟的沉默,虽是共同投票表决,但提议却是库尔特提出的
只是,没想到的是,十年监刑“领头羊”罪名还是落在了,维护父亲声誉的埃里克身上。
原来库尔特的父亲是东德城市委员会主席
是东德城市的高层,
父亲的仕途也好,父亲的私心也罢,
这“十年牢狱”的罪名落在了埃里克身上。
杀鸡儆猴,当然是杀的是最弱的鸡,更何况,埃里克的父亲是叛徒,
出身不好,无依无靠。
然而,库尔特做了另外一个选择。
提议是由他发起的,
他不愿意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因自己的提议而被胁迫陷入到陷阱
库尔特决定自己一个人到西德去,
走了,至少其他人就能参加毕业考试了,
半路审查的时候,库尔特被拦了下来
父亲出现的担保,救了他。
父亲也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远。
没有眼泪,没有告别,没有煽情...
第二天,调查组
宣布了库尔特畏罪潜逃的罪名
其他的同学是无罪的,然而其他的同学却站了出来
像极了《死亡诗社》里面的那一幕:
“Oh,captain,mycaptain!”
挺身而出的,他们就已经知道留不住了
拥抱,挥手,告别
四个学生留在了东德,其他的学生们都去了西德
五年之后,柏林墙建起
这一别,就是永远。
片尾的字幕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背后的真相
文章写到这里,你可能早已被故事所感动
你可能看到的是,在极权背景下,人物的救赎与追求生活希望的逃离,是友情之间的动容。
但是很遗憾,这些救赎与友情,都是导演“塑造”的,我们的情绪和感动都不断在被导演欺骗。
下面我来拆解故事背后的真相。
第一,我们的感动是建立在对“东德”的厌恶上。
为什么我们在观影的时候,会无数次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逃离东德,基于我们对东德的厌恶。
观众没有经历过东德的历史,为什么会如此的厌恶的电影中的“东德”呢?是因为导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让我们讨厌的动机”:
比如,明明是苏联占区的新德意志,学校保留的却还是过去那权威下的礼仪。
比如,东德军人对公共场所所谈论内容的严格监视,对任何背离者的抓捕。
比如,在交代埃德加住的郊区村庄,导演是这样描述这个破落村庄的背景的
“俄国军队在45年的时候烧了他们的村庄”
是历史吗?我们无法考证,但是加上这样的背景,无疑是在强化这群孩子对苏联人的憎恨。
而类似这样的偏见的刻画还有很多...
第二,脸谱化的人物,东德都是坏人。
正如我在第一章介绍故事的时候说的那样,
在《沉默的教室》里边,东德的人几乎都是坏人,他们又是威逼利诱,又是强制手段,又是用低三下四的烂手段...
你几乎能够看见,电影故事里的公权背景的人物都是清一色的坏人,他们都极其的令人反感,这种反感不自觉让观众对其背后产生了反感。
第三,我们感动的不是信念而情谊。
笑与哭,是人类最赤忱也是最简单的情绪。
这电影之所以能够在结尾的时候让人升华,是因为我们知道东德和西德那道柏林墙带来的伤害。
于是导演在用一个个极为克制和冷静的镜头,推动观众感动。
坐下来,冷静思考。
这群学生们为什么一定要逃去西德呢?
我不知道原因。
或者说导演压根就没交代深层次的原因。
你还记得导演是如何塑造这群学生默哀的吗?
你还记得学生们的满腔热血的抗议为了什么吗?
导演所塑造的,学生们所抗议的
无非就是,一个在西德看到的新闻,一个在亲戚家听到的西德的收音机。
讽刺的是,
学生厌恶媒体中对于意识形态与自由控制
但他们所追求选择的,
不过是另一边媒体里的语录,给予他们的指导。
满腔的热血,不过是另一形态政治利用的工具。
导演欺骗的真实
历史远去,许多真实的资料已经无法查证,
今天的东德和西德到底是怎么样呢?我这里有一份《年德意志统一状况联邦政府报告》:
我随便截取了几个报告内容。
在经济报告指数里的失业率和人均支配
西德的经济条件远高于东德
这个没什么疑问
老德意志时期就是西德发展比东德好
但值得一提的是,年,西德和东德的合并,是东德并入了西德。
在历史上东德的国有资产有近9成被西德掠夺
接下来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来了。
上面这张图是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各位也许看不太明白,我这里来翻译一下
蓝线是西德,绿线是东德
东德的虽然整体经济水平低,毕竟人口也只占整个德国的20%,但是东德的分配更公平
他们的贫富差距比西德小
东德没有越来越穷的困境中去。
我无意去掩盖过去历史东德上的困境
只是在强调,凡事都是两面性,我们应该全面地去看待问题。
而《沉默的教室》看似冷静客观,但实际上它的偏见太大了。
电影回避了自由意志在不同形态,不同形式,不同影响的问题,
而是集中展现极权给自由带来的抑制
没有展现那段历史中西德对东德的自由操控
片面的表达,动机实在太丑陋,有病好像现在的某些“人”真的过的很好似的。
我是会因为告别亲情而感动
但是我一点都不会同情那些学生们
他们的逃离没有任何思想上的集体力量,只是照葫芦画瓢,有危机就逃了
就像小时候逃课的熊孩子一样
只是感叹,一个新闻就能欺骗和引导热血的青年,这部电影之外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思考与教育。这样的宣传电影,还是得带着脑子去看。
我奉劝那些推荐电影的大v们,多点书,再写东西,别老是跪着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