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历史巴内尔挽救危局,为后来的三十年战
瑞典历史:巴内尔挽救危局,为后来的三十年战争奠定基础
关键词:诺德林根战役、托尔斯滕森领兵
前因:诺德林根战役
瑞典在诺德林根战役惨败于天主教联军,摄政大臣奥克森谢尔纳任命约翰巴内尔重整军容。
▲诺德林根镇决战后果:托尔斯滕森领兵
巴内尔去世之后,托尔斯滕森成了瑞典军的新统帅。
▲连纳尔特·托尔斯滕森过程始末
一、奥克森谢尔纳在诺德林根战败
-年,摄政大臣奥克森谢尔纳在诺德林根战败后,任命约翰巴内尔领兵作战,重振军威,在维茨托克战役和开姆尼茨战役中屡次击败德皇的军队,保住了瑞典在德国境内的领地,暂时扭转了战争颓势。
▲约翰巴内尔也是一员悍将二、海尔布朗联盟濒临崩溃
诺德林根战役之后,战争的优势突然从新教联盟转向敌方,瑞典的同盟者开始怀疑瑞典并产生了动摇,新教联盟面临奔溃的风险。
在德国境内,瑞典的盟友——海尔布朗联盟濒临崩溃,瑞典军队面临巨大危机,几乎所有瑞典的盟友诸侯都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臣服了。
▲神圣罗马帝国此时的瑞典国内乱作一团,所有人都寄希望于摄政大臣奥克森谢尔纳,他敏锐地选择了拉拢法国加入自己的战队,利用法国人希望削弱奥地利的心态,从法国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资助,也让自己可以放手对德意志敌对诸侯进行打击。
针对诺德林根战败,奥克森谢尔纳痛定思痛,任用约翰巴内尔指挥驻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的军团,以陆军元帅的身份总摄在德国境内的瑞典陆军。
接替被俘虏的霍恩元帅之后,约翰巴内尔先将驻扎在普鲁士附近的步兵与炮兵部队集中起来,在局部形成了兵力优势。
▲关于维茨托克战役的画作三、皇帝联军出现了逃兵
随后,约翰巴内尔率领优势兵力,对萨克森诸侯进行猛烈攻击,为了一雪前耻,瑞典军队在阵前释放了强大火力,在打散敌军后疯狂蹂躏了整个萨克森地区,让天主教诸侯为之胆寒。
公元年9月24日,横扫萨克森之后约翰巴内尔在维茨托克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联军发动了猛攻。
战争之初,瑞典军队的右翼被皇帝联军重点关照,双方迅速陷入残酷的拉锯战中。瑞典的精锐龙骑兵向皇帝联军发动了十余次进攻,却全部被皇帝联军击退,联军逐渐掌握的战争的主动权。
此时,约翰巴内尔为了挽回劣势,避开了联军优势兵力,将自己的预备队于第二天凌晨投入战场。正在瑞典军队的生力军抵达战场时,皇帝联军却因战争强度过大,出现了逃兵。
▲皇帝联军四、约翰巴内尔功成身退
萨克森选帝侯、菲尔德伯爵先后逃离战场,多方组成的军队最终全面溃散,损失超过七千人。取得大胜的约翰巴内尔,趁机越过易北河,将皇帝联军赶到了威斯特伐利亚。
击败萨克森与皇帝联军后,瑞典军团在德意志腹地站稳了脚跟,法国在莱茵河流域的侧面佯攻更让他们信心百倍。然而,新继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三世却抵挡住了瑞典人的攻势,并将约翰巴内尔逼退到了波罗的海南岸的波美拉尼亚地带,瑞典人一度再度陷入了危机。
年,瑞典人获得了来自本土与立陶宛一万四千新部队的支援。有人有钱的约翰巴内尔再次发挥了高超的“绕道”才能,率领军队神不知鬼不觉的进入了萨克森,突然出现在了帝国联军的身后,于切姆尼茨(Chemnitz)彻底歼灭了萨克森的军队。
兵锋直指波西米亚,并以十个军团的兵力击败了皇帝联军大将霍夫基希,让整个波西米亚为之胆寒。此时的瑞典军团已经逼近西里西亚,距离帝国核心奥地利已经咫尺之遥。
两年后,感受到致命威胁的帝国天主教联军,终于从四方赶来对瑞典人进行包夹,瑞典人在德国内部转战数月,法国人也不愿意支持瑞典人的冒险。
最终,约翰巴内尔在波西米亚的战争中选择功成身退,在成功将部队带回萨琛。随后不久便病死于当地,值得庆幸的是,瑞典人靠这次军事冒险保留了在德国北方的主要领地与盟友。
▲神罗皇帝费迪南三世结论
瑞典在诺德林根战役惨败后元气大伤,约翰巴内尔作为陆军元帅期间带领瑞典军队在德国战场上的杰出表现,让瓦萨王朝的军威重振,扭转了战争的颓势,并保留了瑞典在德国北方的主要领土,为后来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继续保持战力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持续的战争中,瑞典军队的缺点也不断放大,显现出其北方霸主的辉煌已然逝去。
《外国名家重大军事改革述评》《三十年战争》《欧洲历史大辞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