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朝林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及其转型澎湃在
最近50年,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城市化是持续的主导过程,原先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大多数人都进入城市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部分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衰退,但城市人口仍然稳定增长,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表1-1世界分区域城市人口分布(~年)
~年世界人口增长迅速,由25.2亿增长到68.84亿,年均增长1.75%,其中发达国家人口年均增长0.76%,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2.1%。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从年的67.86%增长到年的80.36%,而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则由32.14%减少到19.34%。与此同时,世界城市化过程速度加快。世界城市人口由年的7.51亿人增加到年的15.4亿人,到年增加到28.62亿人;世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2.68%,远大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1.75%。年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9.8%,年上升到37.83%,年达到47.2%。
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发生逆转,表现为郊区化、绅士化和再中心化、紧缩城市现象和远郊城市化现象。
▋曾经的郊区化
郊区化或远郊城市化(exurbanization)就是在城市核心(物质性建成区)外围形成和发展通勤带城市环,核心区人口不断减少,且核心区人口总量小于城市外围地区,外围区逐步形成结块。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郊区化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过程进一步加速。年美国几乎70%的大都市区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心区的周围。60年代初,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占美国城镇人口的51%,到年已经占大都市区总人口的一半,到90年代已经占大都市区人口的2/3,另外郊区人口就业岗位占大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的55%。~年美国大都市区由于城市蔓延扩展,用地增加了4倍。到年,美国郊区容纳1.4亿人,占总人口的50%以上。
概括起来,出现郊区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大都市中心持续增长,人口被溢出到相邻的非大都市区县;
②制造业向追求较低的土地和工资成本的地区分散;
③服务行业就业人口增加;
④提前退休再加上更高的退休收入导致退休者不再依赖于一个特定的位置居住;
⑤人均可支配实际收入增加;
⑥在所有年龄段追求休闲活动的增加,这些休闲设施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外通勤范围以外的地区;
⑦美国农村学院和大学入学人数增加,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战后的婴儿潮;
⑧美国州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
⑨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
⑩青年人崇尚简单生活,价值观改变;
?城乡生活方式差异缩小的延伸,电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电信和现代设施之间的传统鸿沟被填平;
?交通工具和技术促进更长通勤距离的可能性;
?美国页岩油等能源和采掘技术突破导致能源压力下降;
?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建设;
?农村地区生活成本较低;
?城市恐怖犯罪的增加和市政设施的空间增长;
?趋向密度较低的农村生活的住宅偏好;
?一些国家(如瑞典、法国和英国)实施政府权力下放,推动新城规划建设。
然而,城市的向外扩张一方面促进了郊区商业和居住区的繁荣,另一方面原来城市中心交通拥堵、缺乏娱乐和公共空间等问题在郊区也开始出现,促使城市居民向更远的郊区或农村迁移。而原来的旧城,如克利夫兰(Cleveland)的欧几里得(Euclid)和加菲尔德(Garfield),底特律(Detroit)的南菲尔德(Southfield)和橡树公园(OakPark),都出现了更严重的犯罪、工作机会减少及缺乏投资问题。
▋绅士化和再中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制造业和装配线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导致发达国家郊区化速度减缓,中心城区重新集聚公司总部,以及研究与开发、金融保险、设计包装与广告、法律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城市中心区经过重建后地价且租金上升,引致较高收入人士迁入,并取代原有较低收入者,一些城市出现了与郊区化相反的趋势,即绅士化(gentrification)。绅士化空间过程也逐步从城市中心到郊区、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在北美洲,70%的大城市经历了绅士化;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绅士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一些新兴国家或地区(包括南美洲、以色列、南非、土耳其等)的大城市也不同程度出现了绅士化现象。由于绅士化,城市中心区的社区人口结构也发生改变,少数族裔纷纷迁出,较富裕的一代陆续迁入,他们通常是单身或新婚家庭,家庭平均人口较少;由于绅士化,普遍出现居住隔离、社会分异与排斥等社会负面效应,但却越来越受到政府与开发商的支持与鼓励,已经成为城市复兴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天,绅士化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使一些国家在逆城市化后出现再中心化倾向,城市中心区及较近的郊区人口增加,出现了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和再繁荣。例如,~年美国个城市中心区中,2/3的城市中心区出现了人口增长,这与过去长期的城市中心区衰退明显不同。
▋紧缩城市现象
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大城市地区郊区化和绅士化,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城市经历严重的人口和就业损失,出现紧缩城市(shrinkingcity)现象(表1-2)。例如,~年美国30个大城市有14个城市人口出现减少。在欧洲,一些特定的因素导致萎缩城市的出现,如年后东欧人和俄罗斯人到西方城市寻找就业迁移,导致原有城市人口减少。总的来说,这些过程产生的撤资和下降是缓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累积效应,加上城市扩张的过程,导致居民放弃中心城市的街区。典型的例子就是底特律,城市中心区在~年人口减少了30%,到年人口又减少了3%。~年底特律北部的第一个郊区高地公园(highlandpark)的人口从人减少到0人。在匹兹堡东南部的麦基斯波特(Mckeesport)郊区,同一时间内人口也从人减少到人,减少了25%。在圣路易斯市,年44%的人口居住在圣路易斯市,内环县人口占大都市地区人口的41%,也就是说8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或近郊,但年城市和内圈的人口已下降到原来的65%。
表1-2欧洲和美国的紧缩城市
日本城市中的人口减小规模比美国和欧洲国家小很多(表1-3)。但是,日本人口已经达到1.28亿人顶峰,到年将下降到1.0亿人。总生育率已经跌破确保人口稳定的底线。日本社会老龄化速度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快。如表1-3所示,远离大都市的港口城市,如长崎、新潟和函馆,人口数量长期停滞。年以来青函铁路隧道的开通和城市郊区化已经导致函馆减少了15%的人口,~年去工业化导致超过5%的人口外流找工作。现在函馆不再是区域中心城市,其经济基础服务行业被札幌所取代。其他的紧缩城市还有制造业城市北九州市和尼崎市等。
表1-3日本的紧缩城市
紧缩城市会形成严重的后果,表现在:
①人口密度下降导致公共交通、大交通距离通勤的不可行性,更多的低效能源使用使得城市活力丧失;
②城市住房的需求和供应出现不平衡;
③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如学校、交通、公用设施)的供需也出现不平衡;
④工作机会减少导致贫困率增大及相关问题;
⑤本地商业服务的需求下降,出现空置和废弃的土地及楼宇;
⑥城市财政预算压力加大,无法满足既有基础设施维护。
~年全球超过个城市的居民数量下降。直到年东欧剧变,80%以上的萎缩城市分布在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图1-2)。
资料来源:Pacione,
图1-2世界紧缩城市的分布示意图
▋远郊城市化
持续的就业分散化导致远郊产业化兴起、美国家庭的反城市和农村位置偏好,技术的改进使得远郊生活成为可能,以及明显的超过紧凑发展有利于远郊发展的政策倾向,年后美国城市出现了明显的远郊城市化(exurbanization)现象。~年美国人口增长了.2%,远郊平均人口增长率为31.4%。到年,已有万人住在大都市的远郊地区。远郊城市化存在明显的特征,即近郊人口减少,相对收入下降;远郊区就业人口增加,人口和家庭收入也增加,城市用地也不断增加。
本文摘编自《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顾朝林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0)一书“第1章世界城市化新趋势”
责任编缉:马金鑫
原标题:《顾朝林: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及其转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