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诞生110周年日本电影界的天皇

黑泽明是谁?他是日本电影界殿堂人物,日本电影界的“天皇”。年生于日本东京,年执导的悬疑电影《罗生门》荣获了第1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及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年编导的战争电影《影子武士》荣获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年个人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年逝世,享年88岁。今年,是黑泽明诞生周年,请允许我浅谈一下这位终生奉献给电影艺术的老爷子。

晚年的黑泽明仍为电影的未来而担忧

癞蛤蟆的天鹅梦

“我不是特别的人。我既不是特别强的人,也不是得天独厚的有特殊才能的人。我不过是个不愿示弱于人,不愿输给别人,因而不懈努力的人。”---黑泽明

有谁想到大名鼎鼎的黑泽明小时候原来是个胆小常被欺负的孩子

小时候的黑泽明有过一段黯淡童年,由于智力发育较为,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并不友善甚至放在今日来说还有不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他身上,因此对于他来说学校如同“地狱”,虽然校园的日子并不快乐,但他有坚强的后盾,就是家人的爱护。

他哥哥每次都会在黑泽明被欺负时站出来护弟,他母亲总爱用独特的方式去科普孩子们生活常识,他爸爸虽然脾气不太好但总喜欢带黑泽明看电影。

父亲告诫我:“不要着急,也没有着急的必要。”他还说:“要等下去,前进的道路自然会打开的。---黑泽明

黑泽明父亲黑泽勇

黑泽明曾形容自己如同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望着镜子的自己发现以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癞蛤蟆身上的油在民间中是用来治疗烧伤灼伤的珍贵药材)我认为黑泽明是想通过自己的一生来鼓励世人不要放弃梦想,连丑陋的癞蛤蟆身上也有珍贵的东西,跟黄金在哪里都会发光的比喻恰恰相反,但正如此才显得可贵。

黑泽明电影王国的大boss

黑泽明自从踏进影视创作行业后,用他的镜头去探索人性和社会,例如年的《美好的星期天》就在讲述一对情侣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过上稳定的生活,当时日本刚在二战战败,整个社会显得特别疲惫和了无生趣,但女主角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她经常用乐观的性格鼓舞意气消沉的男朋友,希望彼此可以为将来奋斗。

其实这部影片跟黑泽明之后的作品相比是显得比较粗糙,有些影迷会用“不太像黑泽明的风格”来形容,其实这里面也有一段小故事。黑泽明有个发小叫植草圭之助,黑泽明形容植草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又是个现实主义者,黑泽明承认他跟植草都是懦弱之人,但黑泽明自己会勇于反抗,用摄像头对抗一切的沉默,而植草就是活在沉默中。《美好的星期天》其实是黑泽明和植草一起创作出来的影片,里面的电影元素更多是来自于植草的思绪。

“我们都是弱者,只不过我为了抵抗人的苦恼,戴上一副强者的面具,而植草却为了沉溺于于人的苦恼,戴上弱者的面具“。---黑泽明

名扬国际的《罗生门》

如果将黑泽明形容成武林高手,那么在执导《罗生门》前的他应该就在属于自己的密室中修炼,《罗生门》让黑泽明的名字名扬四海,有人这样形容黑泽明:日本有黑泽明,犹如瑞典有伯格曼,意大利有费里尼。

《罗生门》海报

《罗生门》讲述一名武士和其妻子遭受不测,武士被杀,妻子被凌辱,到底凶手是谁?这件惨案又和尚、砍柴人和乞丐三人在这个破寺庙门前闲聊时谈论起来,大家的观点都不一样,各执一词,这部影片赤裸裸地将人性的谎言和懦弱暴露出来,按照当时的日本情况,正是战败后的动荡,很多人对生活充满不安和无助,甚至对未来不存任何幻想。

和尚、砍柴人和乞丐闲聊中

《罗生门》片末是一个弃婴被人抱养,或许这也是黑泽明想告诉观众们希望就在面前,虽然我们都成为了战争的弃婴,但生活仍继续,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气。

“当你拍一部电影,你和主角同处于电影中,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遭遇苦难,那就是电影。”---黑泽明

黑泽明与一众《罗生门》演员

年《罗生门》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及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黑泽明的名字扬名世界,开启了他作品各种光与影向世界的秒速传播,日本电影界也因为他的成就鼓舞了众多后期的名导演,让日本电影百花齐放。

黑泽明与一班“武士”

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第一人,第二人则是宫崎骏

年,黑泽明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人,时隔24年后,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成为亚洲第二人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黑泽明、宫崎骏,两人在各自领域中成为佼佼者,可以说是电影界和动画界的大王人物,有趣的是,年,宫崎骏和黑泽明有过一次深度访谈,这部纪录片一直是影迷们的珍藏,片中在黑泽明面前的宫崎骏不再是众多影迷眼中苛刻的动画大师,而是一名谦虚的学生,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是受益匪浅,黑泽明聊起电影总是能一针见血。

两位大师可爱的聊天

“导演工作就是创造电影,所以导演象人生一样是多方面的。导演不但是用来表达技巧,而且还是反映人生的工具,所以导演能拍出想拍的东西。其导演技巧便能发挥的淋漓尽致。”----黑泽明

年是黑泽明诞生周年,现在的电影跟以往的电影有了很大的区别,佳片仍有但难以让观众共鸣,老爷子曾说提高观众的鉴赏能力是很关键,不是什么电影都在电影院播放,否则连垃圾片都会让观众觉得这些就是电影。

过去了几十年,我们貌似还没很好地领悟到黑泽明所担忧的问题,中国的电影,世界的电影,该何去何从呢?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