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促进碳中和国际合作,ldquo瑞典
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瑞典一直是“先行者”。作为世界上第一批对碳排放征税的国家之一,瑞典建立起了针对绿色技术的激励机制,针对工业体系推出特别的碳税政策以减少化石燃料等一系列计划,既着眼于限制排放,又促进可持续方法的创新和使用,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实践样本。
日前,中国-瑞典哈马碧生态城联盟在北京发布了白皮书《迈向碳中和:在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瑞典如何支持中国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白皮书”),旨在促进碳中和领域的国际合作,借助瑞典经验,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白皮书中介绍的哈马碧湖城,是瑞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后续一系列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了范本,而我们也乐于看到这样的成功经验能够为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价值。”发布会现场,中瑞鼎峰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创始合伙人詹柏(JesperJosOlsson)如是说。
创新与合作成为解决方案中的关键一环
年,根据气候变化绩效指数,瑞典连续第四年被评为在可持续转型方面进步最大的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同样名列前茅。
“瑞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步并没有以抑制创新和经济增长为代价”,来自瑞典贸易与投资委员会商务参赞及大中华区经理乔凯(JoakimAbeleen)围绕白皮书中的内容给出了一组数据,从年至年期间,瑞典的GDP增长了87%,同时二氧化碳当量减少了29%,“这充分表明碳排放可以与经济增长脱钩。”
瑞典贸易与投资委员会商务参赞及大中华区经理乔凯(JoakimAbeleen)发布白皮书
减少碳排放,瑞典有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案?乔凯(JoakimAbeleen)在分享中指出,如今,区域供热是瑞典大多数城市和地区采取的常见的供热解决方案。区域供热不再通过电或石油做为热源单独为每栋建筑供热,而是利用垃圾焚烧、可再生能源发电产生的热量,以及工业生产或数据中心产生的余热为建筑和公共区域供热。“这是一种非常节能且环保的方式来向城市供热,同时创造当地就业机会,减少城市对进口燃料的依赖。”
与此同时,高效垃圾管理,提高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在瑞典,有99%的家庭垃圾被再利用、回收或转化为能源,仅有不到1%的垃圾被填埋,瑞典在垃圾变资源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瑞典寄希望于成为第一个实现无化石燃料的经合组织国家,并计划到年实现碳中和。这其中,私营企业作为“瑞典无化石燃料”计划的一员,为各行业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以帮助消除迈向碳中和的障碍。
图自白皮书
“迄今为止,瑞典工业已经制定了22个领域的路线图,旨在打破部门界限并持续创新和发展。”乔凯(JoakimAbeleen)指出,房地产业被视为向无化石燃料转型的关键领域之一,以哈马碧湖城为代表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案例,无疑对其他国家具有可参考的借鉴意义。”
“为实现气候目标做出贡献,不仅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往往还可以加强企业竞争力使其受益。但是,这既需要创新,也需要多方合作?这正是瑞典模式的关键。”白皮书中这样强调。
老旧工业区可持续改造样本,助力城市发展“更绿更节能”
白皮书中,以哈马碧湖城(HammarbySj?stad)的案例,着重介绍了瑞典在这片区域内进行的可持续改造。
哈马碧湖城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内城附近,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片破败的工业区。自20世纪90年末以来,通过生态治理和瑞典共生城市方法的运用,其成功地转变为城市中心向外延伸的、聚焦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混合城区。
区域内,融合了高效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城市设计和一体化的规划发展。改造后,哈马碧湖城的碳排放量比年代住宅区的相应水平低了30-40%,用水量比参考地区低了40-45%,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也减少了30-40%。该地区的汽车使用量比斯德哥尔摩的同类地区低14%。当这个湖边小镇建成后,地区所需能源的一半由当地生产。
哈马碧湖城,图自白皮书
参与哈马碧湖城设计及咨询相关工作的SWECO国际中国区技术总监徐淼介绍说,在做这样的可持续规划设计时,我们以目标为导向制定计划。“这样有利于打破部门间的割裂,朝着同一个目标协同合作。”
徐淼举例说,“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海绵城市建设,这种绿地水系的多功能空间设计,涉及到了景观设计、雨水收集净化、生态廊道和道路设计等不同的专业系统。我们要整合使其融合,这样的循环体系才能真正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碳排放。”
白皮书中进一步指出,当今的瑞典有很多综合的规划和战略,具备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远期和整体考虑,由工作团队通过共同的活动或项目实现跨部门协调合作,并在哈马碧湖城和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等诸多可持续城市发展项目中被证明是高效实用的。
“碳生命周期管理和循环经济纳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同样重要。”徐淼强调将隐含碳和运营碳的排放一起考虑,以达到最佳的碳排放管理目标。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侧重回收和再利用。
而哈马碧湖城项目的成功和经验,也为斯德哥尔摩其它新城区的发展制定了新的基准和更高要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和环境一体化不仅启发了世界其他城市的开发,同时推动了瑞典企业在当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引入“瑞典经验”,打造生态新城
建造中国的“哈马碧湖城”,这样的愿景实现在即。
年,瑞典贸易与投资委员会、中瑞鼎峰(WhitePeak)、恩华特(Envac)、SWECO国际等瑞典机构与企业在华共同成立了中国-瑞典哈马碧生态城联盟,旨在将以哈马碧模式为代表的瑞典可持续城市发展方案引入中国。
首个项目“中瑞城”得到了山东烟台的大力支持,旨在将烟台珠玑工业区改建为绿色、创新、健康、数字化的生态社区。首期约22万平米即将建设完成,包括约2,套住宅、一个冰球场以及公寓和零售设施等。以哈马碧湖城模式与理念开发的中瑞城,通过引入包括真空垃圾处理系统、海绵城市系统、屋顶光伏发电等瑞典解决方案,成为了当地可持续发展住宅的特色项目。该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估办法BREEAM的“非常好”评级。
中瑞鼎峰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创始合伙人詹柏(JesperJosOlsson)介绍哈马碧模式在中国落地情况
此外,山东济南也联合联盟成员SWECO国际,帮助其规划建设“携河”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计划在济南北部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新区。
“人们在探讨碳排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能源行业或者制造业。需要指出的是,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碳排放是惊人的。减少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已是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必选项。”中瑞鼎峰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创始合伙人詹柏说,“我们在碳排放执行、低碳住宅技术体系、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体系等方面建立了行业领先的标准。希望将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在更多的城市生根、发芽。”
此次白皮书发布会上,中瑞鼎峰集团与山东青岛青铁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双方在“将瑞典及北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青岛及中国其他地区落地”以及“建设哈马碧可持续示范区”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青岛地铁集团希望通过引入哈马碧模式,结合中国优势,共同开发新的可持续人居型态,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青岛地铁集团董事长张建刚说。
在中瑞两国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未来,以哈马碧模式为代表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将拓展到更多地方,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新闻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