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叔深度解名0055之莫言一定要每顿
人物姓名:莫言原名:管谟业
人物简介:中国当代作家,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哥为高密一中副校长管谟贤,女儿为高密莫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管笑笑。
出生日期:年2月17日
出生地区: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名字由来:因为小时候太爱说实话,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当他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就把笔名叫作“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谨言慎行。同时,“莫言”又是他的原名中“谟”的繁体字“謨”拆出来的两个字,这和金庸从原名查良镛的“镛”字拆成“金庸”二字,在方法上是一样的。
铲叔解读:莫言并不只是凭借某一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历史上,一般很少以单部作品就给作家如此大的荣耀,当然也有例外,海明威当年仅以一部《老人与海》就荣获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身着黑色燕尾服、打着白色领结的中国面孔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年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奖章及万瑞典克朗(约合万美元)的奖金,按照中国央行当日公布的汇率,万美元可兑换万元人民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莫言少拿了一百万人民币的奖金,因为年诺贝尔基金会在投资中多次出现失误,导致那年亏损了,结果“羊毛出在羊身上”,小气的诺贝尔基金会立即把年的单项奖金从万克朗降至万克朗,直到年才恢复。
取名样例:万默声,程缄语[jiān]
扩展阅读:年,炎炎烈日下,一只挖掘河床的队伍里,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的16岁少年莫言使尽全身的力气,艰难地抡起锄头,最终还是因体力不支倒在泥地里。这个时候,旁边早已经饿躺下的下乡大学生碰了碰他,用虚弱的声音,问莫言:“你知道做什么能吃饱饭吗?”莫言看了看他,根本就懒得回答,心想这年头还有谁能填饱肚子的?大学生说:“作家,我以前认识城里一个作家,每天都吃饺子。”
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候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几句简短的对话,但是对于莫言来说,那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找到了能吃饱的途径——“我一定要成为作家,一定要每顿都吃饺子”,就这样,带着填饱肚子的信念,莫言的心田里植下了写作梦想的种子。
年,莫言去当兵了,部队上有一个图书馆,为了让自己有更多时间阅读,他申请成为图书管理员。在那段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图书馆里多册文学书籍。白天看书,晚上写作,他给杂志社、出版社投了无数的稿子,然而5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不仅没有一篇稿子被录用,甚至连退稿信都没有收到。
年的某天夜里,莫言躺在部队的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知道当作家天天吃饺子不容易,但是也从来没有想过会这么艰难。他实在想不通,到底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还是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突然灵光一现,他有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既然我自己写出来的不行,那么我模仿名作家的试试?
于是他连夜起来,跑去图书馆,找到了他最喜欢的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说集,翻到了《一个陌生女人来信》。这个小说他已经读了无数遍了,是目前所有读过的作品中自己最崇拜的一篇。他拿出稿纸,开始模仿《一个陌生女人来信》,就是这部模仿作品《春夜雨霏霏》,最终被杂志社录取了,正式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
从那以后,他模仿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并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自己的创新。他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集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爱与痛。于是《红高粱家族》、《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陆续面世,成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成功的让中国文学走向国际。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铲叔深度解名之《赵露思》从小美到大的讨喜少女铲叔深度解名之《陈法拉》这两个音符特别有魅力铲叔深度解名之《郑玛诺》耶稣会第一位华籍司铎#莫言#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