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日本有哪些常见的误解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巨大灾难的国家,所以我们很多人在评价日本时都不可避免会带有个人主观情绪。有些人为了宣泄这种情绪就往往把日本的一切都贬得一文不值。这其实恰恰就是抗日神剧曾一度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认为抗日神剧歪曲历史有辱先烈,然而为什么这样的作品拍出来却有人看呢?原因就在于这样的作品确实迎合了一部分观众宣泄情绪的心理。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种逢日必贬的心理会使国人缺乏必要的警惕性,所以这些人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然而这样发展到一种极端之后又会出现逢日必赞的现象。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目前为止日本也依然还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当然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可日本的一切就都是好的吗?真实的日本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很多人对日本是存在一定误解的。

误解之一:日本人团结

无论喜不喜欢日本的人都对日本人的团队意识推崇备至,然而现实中的日本人真像传说中那么团结吗?每当国人反思我们如此偌大一个国家为何曾被东洋弹丸岛国欺凌之时总会有一种说法就是日本人团结,相比之下当时的旧中国则处于内乱状态之中。事实上对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推崇备至的不只是我们中国人。在西方人所写的关于企业管理的书籍中对日本企业那种团队协作的管理模式也是颇为推崇的。

其实日本民族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民族:日本人黩武而爱美、尚礼而好斗、喜新而保守、忠贞而善变,前一秒还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可以在下一秒化身为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在国民的团结性这个问题上日本依然给我们呈现的是极其矛盾的一种状态:日本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确在全世界都是闻名的,以致于欧美的诸多大企业也纷纷学习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经验,也正是凭借这一精神使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得以崛起。

然而另一方面日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内斗严重的民族: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其实一直存在相当强烈的生存竞争,事实上正是这种生存竞争使日本在近代走上了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那么在日本还不具备挑战大陆邻国实力的古代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生存竞争问题呢?答案就是内战——本就是弹丸之地的日本曾一度分裂出数十上百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

诸侯混战中的胜出者往往没收战败方的封地用以恩赏自家武士,也就是说用战争的方式缓解自家面临的生存竞争问题。整个日本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漫长的战争过程中日本人逐渐形成了一种既团结又对立的民族性。日本人可以迅速凝聚起来对外扩张,而当外部矛盾相对缓和时他们就会展开内斗,因为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每个人都要争夺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和海军就因为争夺有限的军事资源以及占领方向上的分歧而内斗不止:海军自己建起兵工厂生产坦克和火炮,陆军则研发了自己的潜艇和航母。日本陆海军内斗最激烈之时陆军派兵包围了海军省,海军方面则针锋相对将军舰炮口对准陆军省。这样的行为无论如何似乎也和团结不沾边。日本人所谓的团结其实是建立在一种自我压抑的基础上。

年12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文学院的讲坛上获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发表的获奖演说名为《暧昧的日本的我》。大江健三郎的演说揭示了日本国民性格中的暧昧特点。绝大多数日本人处于一种刻板的固定模式生活状态下:每天都是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各样的交际应酬。很多日本人工作在一起、休息在一起,吃饭、娱乐甚至连洗澡都在一起,可以说几乎没多少个人空间可言。

这和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就曾说过“我更愿意招收‘傻’一点儿的学生,这样我让他们往左,他们就不会往右”。秋山木工的员工无论男女一律留板寸头,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研修期间绝对禁止谈恋爱……领导对员工私人生活的主动关心从另一方面理解也意味着领导有权对员工的私人生活进行干涉,在日本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下独立的思考精神是被排斥的。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其他企业也讲究员工的忠诚度,然而日本企业实际上是以对员工个人意识的绝对压制来塑造员工对企业的盲目愚忠。长期过着这种集体生活的日本人往往将私人生活和集体生活混为一谈,久而久之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当全世界都在赞叹日本企业的团结协作时往往容易忽略一个基本事实:一个单独的日本人往往容易表现得慌慌张张、不知所措。

在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下人往往容易失去自我。在物质生活上相对发达富裕的日本却保持高自杀率不能说和这种社会氛围有一定关系。从年起日本每年因自杀身亡的人数超过3万人。日本的自杀率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在全世界近两百个国家中也能排到第六名。日本自杀率最高的那段时间里平均每天有近一百人自杀身亡(相当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

年竹内结子、芦名星、滨崎玛丽亚、木村花、三浦春马、藤木孝等日本艺人先后自杀。不仅演艺界如此,文学界也是如此:北村透谷、川上眉山、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生田春月、太宰治、田中英光、原民喜、久保荣、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日本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都选择用自杀这种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自杀在其他国家也许仅仅只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在日本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文化风尚。

日本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导致古代日本的人口死亡率一度曾是相当高的。日本人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感进而演化出了一种迷恋死亡、拥抱死亡的特殊文化。从古至今日本人的观念中始终认为生命应当如同樱花般“刹那芳华更为绚烂”。日本人赞赏樱花的刹那芳华瞬间的寂灭使其短暂的缤纷更为绚烂。

在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核心中始终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统。日本人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其实也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曾有一部名为《循环自杀》的电影成为了日本当年最卖座的惊悚片之一:影片一开始就是54名女中学生在东京一个地铁站旁一字排开。就在列车疾速进站的一刹那这些女孩一起跳入了铁轨。当我们中国人面对这种血肉横飞的场景时第一本能反应是惊恐、同情与惋惜。

可日本人却能从这种血肉横飞的场景中欣赏到暴力与死亡之美。这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思维方式上的本质差异。在我们的文化中你的生命是属于你个人的,但又并不是完全属于你个人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我们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已充分诠释了个体自由与社会义务相辅相成的关系。相比之下日本人却曾郑重其事探讨过自杀是不是公民理当享有的个人自由这种问题。

误解之二:日本人素质高有礼貌

网上有很多关于日本人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闯红灯、主动让座的说法,我们与看有关日本的新闻资讯和影视作品时也总能见到日本人和别人打招呼时彬彬有礼的形象。长期以来这些事都被国内公知们视为是日本人素质高的体现。请问一个素质高的民族会发动侵略战争屠杀手无寸铁的邻国平民吗?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么战后日本人的素质提高了吗?

貌似往太平洋里倾倒核废水这种事造成的污染性要远远大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吧?其实日本人讲文明有礼貌的行为处事风格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环境的仪式化行为。日本文化其实是一种特别重视形象的耻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核心要点就在于绝不能在人前失了形象。日本作为一个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形成了一种具有危机感的“现世”文化:认为所有人都要与周围的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生存。

人们彼此监督互相提醒,从而使日本形成了一种规矩森严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负面性在于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感觉压抑,然而这种环境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任何人违反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那么周围的人就会各种指桑骂槐,从而对破坏规则的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日本社会有一种相当强烈的规则意识。日本人确实很重视在公众场合的规则,然而他们缺乏中国古人所谓的慎独精神。

日本人在国内交往中对客人非常有礼貌,在国际交往中对外国人相当有礼貌,但日本人对服务员或自己的下级之类的人就不会讲礼貌了,换句话说日本人的讲礼貌其实更多是为了在人前塑造形象。世界各国普遍遵守“女士优先”的原则,然而在日本公司如果一男一女等电梯一定是女的按住电梯按钮殷勤微笑,而男的则直接大摇大摆捷足先登,双方对此都觉得习以为常。

“有礼貌”的日本人在这时却不懂得女士优先的规矩,所以日本人的礼貌其实是根据不同对象决定是否该对你讲礼貌。在日本白人能接受最好的招待;中国人在日本不说话时人们会拿你当日本人一样对待,可如果你说着很糟糕的日语或英语时这种礼貌程度就会降低;如果是棕色和黑色人种在日本就更不会受到礼貌对待了。所谓“日本人不乱扔垃圾”的说法也与此类似。

日本人平时在公共环境下确实不乱扔垃圾,可当一大群人聚在一起狂欢之后就难说了,因为所有人都想的反正也没人知道是我扔的。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日本国内球迷在东京涩谷彻夜狂欢后留下了满地包装袋、烟头、酒瓶、庆祝道具,更有甚者还有人做出了脱光衣服排队跳河这样的不雅行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去俄罗斯看球的日本球迷为了国际形象都很自觉地清理观众席上遗留的垃圾。

误解之三:日本女性温柔贤惠

历史上日本女性以对丈夫千依百顺温柔贤惠闻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推行义务教育时就曾明确指出男生和女生在学习目的上是不同的:男孩子上学是为了富国强兵、服务大众;女孩子上学是为了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从而让男性能在没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参与社会活动。明治政府为贯彻这种理念就把茶道、花道、手工以及各种家务活都列入到女生的学习课程中,所以那时的日本女性都是科班出身的家庭主妇。

然而如果你对日本女性的角色定位认知如果还停留在这种在家相夫教子的全职家庭主妇印象可就out了。年明治政府派出由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中江兆民等人率领的使节团访问欧美各国。与使团随行的还有日本派往欧美各国的留学生(这其中就有五名女团员)。五名女团员中最年轻的津田梅子学成归国后创办了女子义塾大学。这是日本第一所为女性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学校。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学习西方列强,以致于连自己的发型服饰都进行了变更,然而却唯独在一夫一妻制这个问题上并没立即效仿。当时著名的女权运动人士岸田俊子就到处发表演讲要求废除男性可以纳妾的传统婚姻制度,后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都聚集到了岸田俊子。这些人家务也不干了,孩子也不带了,整天跑去听岸田的演讲。

在岸田等人的争取下日本最终还是确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女性已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她们可以自由出入一些夜店等公共场所,也可以和绅士们搭讪、喝酒,甚至还有一些女性开始进入政府担任一些职务。不过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一些开风气之先的上流社会女性身上。直到二战前日本绝大多数女性依然过着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生活。

日本女性直到战后的年12月17日才破天荒地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选举权。从此日本女性可以与日本男性平等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事务中。二战后日本女性不仅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在经济地位上也逐渐有了显著的提高:战前日本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战后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开始和男性一样从事各种工作。到了年仍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日本已婚女性是专职主妇。

然而到了年这一数据已减少到19%。日本社会的主流观念也由过去那种认为女性就该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思维向包容女性独立意识转变:年35%的日本人认为女性在婚后应当专注于家庭,到了年这一数据减少到了12%。年42%的日本人认为女性在成家后就该辞职照顾家庭。包括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山口百惠也在婚后完全放弃了个人事业。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她就过得不幸福,因为这毕竟是她自己的选择。

不过当时的日本社会对女性在成家后继续在外抛头露面这种行为的接受程度的确是偏低的。然而如今女性在成家后就该辞职早已不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在年只有20%是日本人认为女性在成家后还能兼顾事业和家庭,然而到了年一半左右的日本人都认为女性在成家后是能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年只有50%的日本人认为丈夫应当分担家务,然而年有86%的日本人认为丈夫应当分担家务。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女性的择偶标准仍是“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长。高学历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配偶有高深的资历;高收入是为了确保婚后的物质生活有保障;高身长是希望自己的配偶在身高上看着更顺眼。这三条标准中高身长是身材颜值方面的要求,而高学历和高收入实际上都是要求配偶在社会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安心在家相夫教子。

所谓日本女性的温柔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形成的:长期以来日本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缺乏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所以那时的日本女性更多只是男性的附属物。那时的日本女性在婚后就一门心思忙着照顾家庭:对丈夫言听计从千依百顺。即使丈夫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通常也都会迁就了事。不过这种现象如今正逐渐成为历史。

目前日本女性的择偶标准已由“三高”悄然转变为“三强”:做家务能力强、生存能力强、体质健康强壮。日本女性在择偶观上对房、车之类的物质化的东西要求相对不是太高。请注意是相对不太高,但这不代表她们不要求经济物质条件。事实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男性女性在择偶时都是有一定经济条件要求的,只不过日本女性在择偶时对经济物质条件这块没太多的硬性要求,只要觉得还过得去就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日本并不存在天价彩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日本夫妻是租房住的。相比之下日本女性对男性做家务的能力、生存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会更多。以前日本女性无论在婆家做多少家务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有了独立自主意识后家务就成了需要夫妻分摊的事。如今专职家庭主妇早已不再是日本女性所追求的目标了。

有了自主独立意识的日本女性甚至已开始反过来要求丈夫应当如何如何。日本女性对丈夫在社会上交际应酬的能力比较看重——这被她们视为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的一部分:如果丈夫在外面交际应酬活动多会让妻子觉得有面子。在中国如果丈夫回家晚了可能会被妻子清算盘问干啥去了;在日本如果丈夫回家早了会被妻子埋怨:“你这么早回来会让我没面子的”。

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回家晚证明受公司器重,所以需要经常加班应酬;回家早则说明此人在公司无事可做。这种偏见导致一些日本男性下班后哪怕在外闲逛也要拖晚一些回家。所以真正了解日本男性的婚姻生活后也许并不会觉得他们真有想象中那么幸福。日本女性和中国女性一样对丈夫是有所要求的。如今专职家庭主妇在日本已越来越罕见,不过在有些地区也的确依然客观存在。

那么这些家庭主妇是不是不会要求丈夫这这那那的呢?我们需要注意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些家庭主妇所谓的“温柔贤惠”是建立在不工作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家庭主妇的确会任劳任怨承担一切家务,也不会对丈夫在外的交际应酬有太多要求,然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是她们不会帮助丈夫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这一前提下她们只需要料理好家务即可。

误解之四:日本人经常吃寿司、刺身、生鱼片

说起日本的饮食文化也许会使很多人联想到寿司、刺身、天妇罗这些传统的日式料理。我们国内的日本料理店里主打菜几乎就是这几样。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日本普通人通常在家也是吃这些吧。事实上这几种最具特色的日式料理招牌菜都比较考验厨师的技巧,所以在价格上也并不便宜,普通日本人很少有闲心和技术去做这样的东西,事实上日本人在吃这方面越来越趋向于怎么便利怎么弄。

我们国内的日本料理店所卖的其实是商业性质的日式料理,而日本家庭料理其实与我们所熟悉的日本料理有不小的区别。日本人在家里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主要还是吃米饭,而菜肴则往往以炖菜、油炸、炒菜与烧烤之类为主。日本饮食虽然少油少辣,但盐放得足够多,也有偏甜腻的风格。当然日本人有时也会下馆子,不过和我们中国人一样还是以在家吃饭的时候居多。

日本人即使下馆子也不一定吃的就是寿司、刺身、天妇罗这些东西。日本社会的饮食结构其实还是相当多元化的:除了日式料理店之外经营中餐、西餐的各种餐馆都遍布于日本的大街小巷。日本人很少在外面吃早餐,所以日本街头很难见到早餐摊点。日本人的早餐主要是粥、米饭以及鸡蛋,有的人早餐还会吃鱼和豆腐。日本上班族的午餐一般在公司解决,所以早上出门时一般会带好中午的便当。

在日本大部分人的晚餐在家里解决,而晚餐也是日本人一日三餐中最精致的。在日本的饮食中油腻的食物不多,少有的几种油炸类食物在吃之前一般会过滤多余的油脂。日本人的饮食主要以烤、煮、蒸为主。事实上像生鱼片这种生吃的食物尽管是日本料理的一大特色,但普通日本人平常并不怎么吃生的东西,所以有些日本人吃了刺身和生鱼片也会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

误解之五:日本人喜欢穿着和服出门

在日本大河剧《坂上之云》里秋山真之、秋山好古在外一身戎装或西服,回到家里则换上一身轻便的和服席地而坐。这样的场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已很难见到了。和服对面料、做工、纹饰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和服在日本其实并不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商品。即使在今天普通人家的女孩一生可能就一两件和服。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重建的时期大多数家庭都无力负担和服的高昂价格。

战后美国文化在日本的兴起也使日本人开始追逐欧美风尚,于是在这一过程中洋服逐渐取代和服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服装。如今日本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西装革履,即使回到家里一般也不会再穿和服,只有在一些重大节日或婚丧嫁娶这样的人生大事之时才会穿和服。和服其实是一个大类的统称。在这个大类具体分为正装和非正装:正装是出席正式场合时穿的,非正装则是在一些烟花大会、祭典、温泉旅行时穿的。

年东京大学与大阪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82%的日本学生表示不愿穿和服出门,再除去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之后真正表示喜欢穿和服出门的不到4%。也许日本人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非常重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而和服则被视为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象征物之一。现实却是真正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一代并不喜欢和服。近年来日本各地试图通过对和服进行改良宣传让年轻人更能接受和服。

然而这种做法收效甚微。和服尽管华丽耀眼,然而价格不菲,加之繁琐的和服对人的手脚活动也有所限制,所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不再喜欢穿着和服出门。如今日本人只有在一些重要庆典日子与特别场合才会穿和服出门,京都与奈良街头穿着和服随便逛的大多都不是日本人。事实上日本人平时穿着和服出门就像中国人穿着汉服出门一样也会被多看几眼。多看几眼倒不是什么恶意,主要是因为平时太少见了。

误解之六:日本女星不整容

提起整容产业也许首先使人联想到的就是韩国。事实上日本同样是一个整容业大国,然而很多人却感觉日剧演员中几乎看不到整容脸,这和韩国选美比赛千篇一律到几乎是在玩找不同游戏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上日本演员并非不整容,而是日本演员的整容风格和韩国演员的整容风格是不同的:日本整容基本是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一般能不动刀就不动刀。

日本的审美观偏向于邻家女孩类型的可爱、自然,而不讲求过分的精致。如果是画中的仙女一般精致反而失去了自然感,相比之下日本人更喜欢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邻家女孩那种自然的接地气的颜值。同时日本提倡个性美,所以日本影星看起来都具有自身特色。在这种审美观下形成的整容理念就是: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本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从而避免使人产生有换脸的感觉。

日本的整容业为适应这种审美观实际上形成了更类似于私人订制的形式:日本的整容医生会根据不同客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在韩国如果某个明星的颜值受到追捧,那么后来的艺人都会千篇一律进行模仿;然而在日本新垣结衣、石原里美、深田恭子、长泽雅美都各有各的特点,不会出现新人刻意去模仿成名较早的明星这种现象。在日本整容基本上都是一步一步操作的。

通常是先瘦脸,然后整牙,再然后有的可能会做双眼皮,但一般不会选择动刀。有可能今年整某个部位,明年再整另一个。所以每整一次所改动的幅度都很小,等整个流程结束之后观众基本已适应这种变化,也就不会觉得过于突兀。相比之下韩国的整容基本都采取一步到位的模式,因此难免给人有换脸的感觉。相比韩国这种模板化的审美观而言:日本更为强调个性美。

误解之七:日本社会治安差

在日本像山口组之类的帮会组织可以公开合法地活动,同时日本和美国一样也允许私人持枪,那么也许很多人会因此以为日本的社会治安很差。日本的治安差不差得看和谁比:年中国在联合国对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安全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所以如果要拿日本的社会治安和中国比当然不算好,然而中国周边的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治安状况放眼全球也都算相对比较良好的。

在联合国对全球各大洲每10万人的命案发生率所进行的统计中美洲是16.3、非洲12.5、欧洲3、大洋洲3、亚洲2.9。中、日、韩、越、泰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在安全指数上被评为优秀,西欧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被评为好或很好,美国则被认定为不太好,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则被评为差、很差、相当差。为什么允许黑帮合法活动和私人持枪的日本社会治安却并不差呢?

在日本持枪必须取得持枪证,这就正如开车要先取得驾驶证一样。在日本取得持枪证必须参加课程学习并通过笔试和射击考核,同时还需要通过心理测试、药检和犯罪背景调查。枪支的情况和持枪人的情况都必须在警察局存档备案。并不是说只要取得了持枪证就可以一直持有枪支,因为日本和俄罗斯持枪证和驾驶证一样是需要年检的,如果年检不过关照样是有可能被吊销持枪证书的。

这样做实际上提高了持枪门槛,从而在无形中限制了持枪人数:年日本有大约51万人持枪,年下降至19万人左右。同样日本政府允许帮会社团自由登记备案注册,但并不允许他们可以任意行事,他们的行为必须受到日本法律的管辖——帮会社团如果做了任何违反日本法律的事,一样会受到日本政府的制裁。与此同时日本百姓为保一方平安也自发组织起来防止黑社会的渗透。

误解之八:日本不考古

所谓“日本不考古”其实是当前中国网络平台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则谣言,以致于很多人甚至都已开始把谣言当真相了。有人觉得日本只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所以根本没历史可言,所以也就没必要考古。日本真是一个没历史的国家吗?日本的历史如果和中国比当然不算长;可如果跟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比呢?事实上日本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也算是一个历史相对比较悠久的国家了。

公元年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两位佃农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了一枚金印,后经鉴定证明这枚金印是汉光武帝刘秀赐予倭奴国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公元年日本列岛上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朝见魏明帝曹睿。曹魏政权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以及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年3月20日奈良县樱井市教育委员会宣布:对位于该市的缠向遗迹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公元3世纪前半期的建筑群。

日本考古学家曾在佐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弥生文化墓葬中发掘出最早的纺织品。这是一寸见方的残布片,径线40至50根、纬线30根,与当时中国齐地所产丝绢大体相同。这证明战国时期山东半岛的齐国已向日本输出丝绸了。虽然还不能确定日本出现的齐国所产的丝绢是怎么到达日本的,但这至少证实了战国时期中日之间就存在一条连接山东半岛齐国与日本的海上通道。

很显然这一切都是通过考古发现得以证实的。事实上日本人不仅在国内考古,与此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日本学者参与国际考古。目前约有数十次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正在实施中。年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与日本方面合拍了由日本导演佐藤纯弥执导的电影《敦煌》。事实上日本人对敦煌学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同时起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0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