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说的楼兰究竟在哪个地方灭亡的真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中的第四首,前两句展现了边塞艰苦的自然环境,后两句笔锋偏转,表现了戍边战士誓破楼兰的决心。

无独有偶,在其他诗句中我们也可以窥见“楼兰”的影子。李白就曾经在他的诗中多次写到“楼兰”,例如“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位浪漫主义的诗人平生并没真正的打过仗,但为何对楼兰这个地方怀有如此大的敌意呢?楼兰与中国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以致于中国的诗人在提到楼兰时大都是这种情感态度?

一、偏居西域一隅的楼兰

楼兰,国都位于楼兰城,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据《汉书》记载,楼兰民族可供耕作的土地甚少,所以百姓大都以游牧为生。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随水草而居,所以楼兰百姓的生存区域在它百年的存续期间没有很大的变化,寒冷时向山下驱赶牛羊,夏天时向半山腰放逐畜类。

楼兰中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富强,并一举跻身当时西域最强的七个国家行列。它与中原各国之间陆续发生过很多战争,直到北魏时期这个民族才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版图。

楼兰与北魏的战争非常具有戏剧性,体现了大小国家之间的一种无言的默契。据记载,北魏大将登临楼兰国土时,下令不要伤害无辜的楼兰百姓,楼兰国王闻之觉得非常感动,加上当时的楼兰确实不是强魏的对手,所以选择举国依附,至此楼兰灭亡。

当时的北魏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政权。北魏拓跋氏,属于鲜卑族的一个分支。所以说,两国之间的斗争应该算是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争斗。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吸收了部分的汉族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本身就是在向汉人学习,楼兰在对不同的汉族政权归属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汉族影响。所以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汉族文化惊人的同化力。

楼兰在公元前77年改国名为鄯善,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也有一个鄯善县,不过经考证两地的范围并不完全重合,真正的楼兰古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古鄯善城的生活遗迹早已淹没在戈壁的风沙之中,只剩下残破的城墙还矗立在原地,孤零零的见证着千年以来西域腹地的变迁。

二、楼兰与中国的恩怨

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斗争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止歇。从口诛笔伐到兵戎相见,斗争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中国历来有“华夷”之分,虽然现在来讲有些影响民族团结,但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是非常看重血统纯正的。当时的人们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法的影响下,对异族的存在非常忌惮。

西域数国深居内陆,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着这些国家,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哪个政权可以忍受长久的“靠天吃饭”,当穷尽地力也获得不了足够的生活资料时,他们就会选择掠夺和侵略。

在争夺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大小国家的选择是不同的。对于那些生存条件好的大小国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尽量避祸。生存环境恶劣的大国一般会选择掠夺的方式,这时候的小国既没有供长久发展的积累,也没有侵略的能力,只能选择依附大国。总之就是大国吞并小国,小国骚扰大国。

楼兰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通道,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小国成为必争福地。汉匈这对宿敌就因为楼兰而起过争执。对于这两个强大的敌人,楼兰是哪一个也得罪不起,楼兰先归顺汉朝,转而又向匈奴称臣。“一仆不侍二主”的道理大家都懂,希望在两大强邻之间保持平衡的楼兰最终招致了汉朝猛烈的打击。

楼兰在强敌之间维持了年,最终灭于北魏之手。楼兰对中原政权的依附为它赢得了稳定发展的环境,但是它对匈奴的归顺也招来了中原政权的打击。中原的王朝长时间秉持“天朝上国”的执政取向,对于三心二意、攀附匈奴的楼兰来说必定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这也是为什么诗人们一提到楼兰都是如此形象。

三、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楼兰王朝已经湮灭在了沙漠的一隅,但是这个王朝曾经创造过的文化和艺术遗迹却保留了下来。年的一次意外勘探,让这个只存在于史书和传说中的王朝露出了面容。

瑞典科学家在罗布泊进行地质勘探时发现了古代城墙,由此揭开了楼兰古城的神秘面纱。这个消失了一千多年的西域古国在一次意外中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后来著名的“楼兰女尸”也出土在这个地方。

考古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大量的精美文物,这些零散的文物堆积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真貌。也让人们第一次了解了这个中国的“庞贝古城”,庞贝的命运也启示人们开始思考这个沙漠古城的命运和消失的原因。

人们对楼兰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既有“强敌入侵说”,也有“地质说”,还有的说法带有一些神秘主义色彩,把楼兰消失的原因归结为一种超自然力量,让人读来觉得甚是荒谬。这种说法从科学的角度虽然站不住脚,但是却为众多的小说创造者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一个古城遗址竟然滋养了众多的小说家。

地质说的说法最为人信服,地质学家通过对古楼兰地区的地质勘探发现了使它灭亡的一些重要因素。楼兰古城地处沙漠腹地罗布泊,罗布泊的自然环境大家都知道,是一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方,被誉为干旱的中心。虽然楼兰民族对自然环境有非常强的适应力,但人终究是无法对抗大自然的,罗布泊越来越干旱的自然条件导致楼兰举国迁移。

强敌入侵的说法也有着众多的支持者,史书记载楼兰最后的结局是降于北魏。战胜王朝历来对战败国都会进行一些人口的分割和迁移。北魏王朝让楼兰居民自由的生活在鲜卑族之间,然后派驻北魏的军民前去重建楼兰。

将楼兰的土地与人民进行分离切割是阻止他们卷土重来的最好办法,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楼兰民族与鲜卑民族的同化,降低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还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强敌是中亚的游牧民族,瘟疫说、生物入侵说的说法也都有相关的依据,不过由于篇幅问题就不做过多的论述。

结语:

楼兰与古代中国缘起于丝绸之路,众多民族也在楼兰这作短暂的停留、驻足。这个繁华圣地曾经商贾云集,也曾经战火连绵。诗人借它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意志,商人把它看作发财的天堂。很少有诗句描绘楼兰的繁忙盛景,这是最令我们可惜的一点。

楼兰的遗迹至今还挺立在沙漠腹地,成为点缀在罗布泊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在千年之前独享着自己作为枢纽的荣光。千年之后的我们站在遗迹前回望,不知会不会瞥见一瞬丝绸之路的繁华呢?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楼兰的诗句呢?请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答案吧。

参考文献:《从军行》《汉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