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何处去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获奖理由
全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你往何处去》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奖的历史小说,其完整再现了基督教的兴起。
其作者是亨利克·显克维支,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
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以及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骑士》等。
显克维支的作品再版次数和印数均居波兰作家之首,并且被译成40余种外国文字,译本达多种,在英法等国曾掀起过“显克维支热”。
显克维支曾前往意大利,为《你往何处去》收集材料,他以塔西佗的《年代记》为基点,在该作品的指引下重游了罗马城市和郊区。
《你往何处去》出版后,受到波兰和意大利的评论界的好评。凭借这部作品,显克维支不仅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被塞尔维亚科学院授予了通讯院士称号。
《你往何处去》以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真诚而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的兴起。
年轻的罗马贵族青年维尼兹尤斯偶然遇见一个衰败国的国王的女儿莉吉亚,便被其美貌和气质所吸引,但是在其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他的爱只是出于自私和情欲的占有欲,使莉吉亚成为他的情妇或者妾奴。
由于莉吉亚是一个基督教徒,信仰在爱情上的忠贞和唯一,因此在识破维尼兹尤斯的阴谋后选择了逃离。
后来维尼兹尤斯四处寻访莉吉亚的下落,想要报复莉吉亚,后借助基朗的提示找到了她。
然而在报复莉吉亚时自己却受了重伤,救起他并医治照顾他的竟是莉吉亚。
维尼兹尤斯经过一系列类似的感动,感受到了基督教徒伟大而纯洁的爱,开始接受基督教的思想。
接着,尼禄为了自己能写好《特洛伊之歌》,便纵火焚烧罗马以重现特洛伊城的火势壮观的景象。
焚火后为了逃避责任,便把罪名转嫁到基督徒身上,此时基朗为了谋富贵出来作了伪证。
在统治者开始对基督徒大迫害之时,维尼兹尤斯开始憎恨专制统治,因此接受了基督教的施洗。
他经历一番周折,把莉吉亚救了出来,准备一起离开罗马,而在此时,维尼兹尤斯的叔父,尼禄的近臣裴特洛纽斯接受不了尼禄的罪恶行为,在为维尼兹尤斯说情争取之后,明知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便从容而有尊严的自杀于一次欢乐的聚会。
这部作品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揭露了罗马帝国暴君的深重罪行,也表现了早期基督教徒的高尚品德。
作者试图以早期基督教运动的悲壮斗争来启示人们,人性必将战胜“兽性”,仁爱定能制服暴政,人类的进步理想和坚定信念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与此同时,作者也用莉吉亚来象征他生活时期的波兰,当时,波兰受到普鲁士和沙俄等周边大国的奴役和欺压,作者希望以此作品来鼓舞波兰的人民也象征波兰最终会从压迫中解放出来。
显克维支通过潜心的研究,如此逼真的再现了古罗马社会,甚至街道房屋、各个阶层的生活习惯都极其贴近历史的真实情况。
《你往何处去》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生动而具体的刻画了人物形象和特点,例如尼禄称帝后的种种暴行都展现于读者眼前,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嗜血成性、乖戾多疑、近乎疯癫的暴君形象;裴特洛纽斯在历史上是一位诗人,其出场则是以为“风雅裁判官”,在作者笔下,他代表着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刻画出了一个风度潇洒、学识渊博、情趣高雅的人物形象;而基朗身上则凝聚着人类的种种丑恶,他机智、幽默、见识丰富,同时他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是个告密者、叛卖者。
另外,显克维支多使用对比,使冲突更加明显,例如尼禄的残忍多疑、骄奢淫逸的个性与基督徒平等相待、有爱相助的相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尼禄的罪行更深入人心,而读者也更加同情基督徒,希望基督徒获得胜利。
除了两个对立面的对比,作者还善用个人的对比,例如维尼兹尤斯早期对女性的不尊重,认为爱情不过是情欲的外露,而在基督教的感化下,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基朗起初的欺骗者、背叛者的嘴脸,在经历了斗兽场上统治者对基督徒的杀害和焚烧,终于被基督教感化,不再为统治者作伪证。这部作品被译成几十余种文字,以它的故事还创作了大合唱,编成了芭蕾舞在许多国家上演,还曾被改编成话剧和歌剧,不仅在波兰上演,还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剧院进行了演出,后来意大利、法国和美国好莱坞又多次将它改编拍成电影在各国上演。
然而,对于任何作家都无法避免的是在作品中增添自己的个人情感,在作品中基督教徒圣洁、无暇,甚至是没有一丝缺陷,可能对于读者,特别是如今的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想象的,但是《你往何处去》作为历史小说,终归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典籍,作者在作品中添加自己的理念和思想不可厚非。
回首当时的波兰和世界格局,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正是得利于作者在作品中自我的感情注入,他希望波兰人民可以像基督徒一样拥有宁死不屈的精神,希望波兰早日可以战胜侵略者获得自由与独立,希望波兰可以建立一个平等相待、友爱互助的社会,而瑞典文学院颁发给《你往何处去》该奖项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波兰的同情与对沙俄政府的抗议。
通读整部作品,感觉作者对主角的描述相比于配角的描述过于简单直白了,无论尼禄、基朗、还是裴特洛纽斯都拥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一再怀疑尼禄是不是已经疯了,医院的疯了,而主角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更像是组成了一条没有情感的线索,用来贯穿整部作品,可能只是好人的性格特点太单薄或者太常见了,无法抓住读者的眼球。
另外,这部作品还是需要有一些人生经历和罗马的历史基础的人去阅读的,太年轻的读者很容易走失在维尼兹尤斯和莉吉亚的爱情故事里而找不到作者想表达的“大爱”的部分,而对罗马,或者说是希腊,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这部作品的信息量较大,接受起来相对困难。
其次便是关于外来文学,经过文化隔阂以及翻译这一道坎,多多少少作品的吸引力会略显失色。
关于《你往何处去》,在作品最后,被追捕的基督使徒彼得匆匆逃离罗马城,在路上看到一束光,是基督降临,便问基督:“主啊!你往何处去?”,基督回答说:“你既然遗弃了我的人民,我便要回罗马去,让他们再次把我钉在十字架上”。彼得便又返回了罗马城。
“你往何处去?”真的是在问基督么,我想不是的,而是问自己的内心,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他找到了回答,比生活在这世上,有更加宝贵的东西需要他去守护和证明,因此他返回了罗马城。
但是,我想提醒读者朋友们,有信念,有信仰固然是好的,我们也应该去为了守护它而做出努力,可是守护和证明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死亡一种,只要你知道你要做什么、你想要什么、你应该坚持什么,让其在心中不灭便是成功。
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不是妥协;霸王乌江自刎却再也没有夺回江山的可能!
#罗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