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百年诞辰电影不过是他频频回望童年的
年适逢世界电影巨匠之一,瑞典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诞辰周年,今年的北京及上海国际电影节先后推出致敬大师的专题影展,集中放映了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多部代表作,包括《不良少女莫妮卡》《野草莓》《呼喊与细语》《秋日奏鸣曲》《婚姻场景》《芬妮与亚历山大》等,向影迷局部展示他用或晦涩或流畅的影像探察灵魂深度的成果。而成果的根基,是他童年经受的爱的伤痛。
英格玛·伯格曼
“童年经验对我们的影响,比普罗大众愿意承认的程度要深许多。成年后发生的事,也会对我们已经定型的思想,带来阴影或者快乐,有时干脆毁灭我们,但我们的潜意识深处,童年甚至两三岁前才是敏感时期,决定了人从青春期到20岁左右初长成型的性格,长大后很难纠正、改变的性格。”伯格曼如是说。
《假面》中的母子
纵观伯格曼一生创作的59部电影(包括编剧作品、短片及电视电影,《婚姻场景》《芬妮与亚历山大》《善意的背叛》等影片同时有电视剧集版),从年的导演处女作《危机》到年的遗作《萨拉邦德》,不管是以通俗剧的构造开展剧情,还是用哲学语汇与心理分析解剖故事,童年经历如幽灵般飘来荡去始终存在,掣肘他终生的艺术表达,成为他渴盼又拒绝亲情与爱情,仰看又唾弃上帝与信仰,痴迷又厌倦梦境与记忆的源头。
大师的童年创痛
年7月14日,伯格曼作为瑞典乌普萨拉一个牧师家庭的第二个男孩降临于世。由于呱呱坠地时母亲正被西班牙型流感病毒侵袭,他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曾被家庭医生诊断后称“这孩子会死于营养不良”。不信邪的外婆贴心照料,让他逃过命运起初的劫难,但自幼体弱多病成为既定事实。生来即要承受种种难说的病痛,并差点投入死神的怀抱,造就伯格曼的敏感早熟,小小的他一面沮丧于不知自己是否应该活下去,一面渴望父母给予足量的关爱让他活下去。
9岁时的伯格曼
小他四岁的妹妹出生之前,伯格曼在家中的确是被父母温柔相待、遭哥哥嫉妒的宝贝。不过她的到来,夺去了他的主角光环。为了抢回父母的宠爱,他与矛盾重重的哥哥有过短暂的握手言和,目的是合谋杀死妹妹,但并没有成功。这在他的自传书《魔灯》中有过讲述。
同时,伯格曼还在书中提及,为了引起父母尤其母亲的注意,他常常装病说谎、编造故事,可是并没能如愿以偿迎来爱的拥抱,相反会因为尿床等事情被保守而严厉的父亲以“上帝之名”,用扇耳光、禁止吃饭、关进黑暗的衣橱、穿上女装等手段惩罚。母亲由于是一名演员,能够一眼戳穿他的把戏,对他也是经常置之不理,并对他的耽于幻想充满恐慌。加上父母之间时有冲突,母亲曾经出轨并与父亲闹过离婚,伯格曼的成长环境俨然冰冷暗黑的囚笼,将他塑形成为冷漠又孤独的孩子,渴爱又怕爱的种子自此驻进他的体内。
《芬妮与亚历山大》中的亚历山大与继父
《假面》中一出生就被母亲丢到角落不闻不问,只能自生自灭的男孩,《呼喊与细语》里躲在母亲与妹妹身后,远远看着她们亲密互动的女孩,《沉默》中见证母亲与陌生男人偷情的约翰,《芬妮与亚历山大》里被身为神职人员的继父体罚的亚历山大,都是伯格曼的童年替身,是与他“身世相当”但不能互相慰藉一起取暖的“兄弟姐妹”。
《秋日奏鸣曲》中的母女
这群“兄弟姐妹”长大成人后,不但命运没能好到哪儿去,彼此更开启互相伤害的模式。《开往印度之船》中的船长父亲扼杀儿子成为海员的梦想之外,还为了情人企图谋害儿子性命。《犹在镜中》里常常出国的作家父亲看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