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新电影跨越种族的叙事

土方治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0/5945948.html
    

???+

+

南非

south?africa

提起南非电影,大多数人想到的便是那部举世闻名的《上帝也疯狂》。这个以一个瓶子引发的荒诞故事影响至今,它是纽约剧院历史上最久映不衰的外国电影,在瑞典、法国、日本等国连续放映很多年,在中国也几乎人人皆知。然而,在南非本土,这部影片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人们普遍认为该片迎合白人视角,为达喜剧效果不惜严重丑化、奇观化黑人,具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与这种批判一道,新体制下的南非电影开启了拒绝白人单一化的种族歧视的历史进程。

《上帝也疯狂》海报

由于白人统治的历史,南非的电影起步要比撒哈拉以南的其它非洲国家早。但是,南非长期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占人口大多数的黑人很少有机会接触电影,严重阻碍了电影业的发展。一本年的著作中如此写道:“非洲人受到各种屈辱性的限制,各种通行和迁移制度、就业制度、在城郊特区居住等的制度,另外还被禁止傍晚和深夜在街上行走,给他们设置特殊的公共汽车、火车车厢、咖啡馆、电影院和课目不齐全的学校。”由于黑人不准进入城区的商业电影院,白人成为影院唯一的受众,因而当时的电影出于市场考虑也专为白人而拍,形成了南非独特的电影类型——南非荷兰语电影。在内容层面,南非荷兰语电影通常讲述爱情、家庭等通俗剧故事,重点突出西方情节剧的秘诀——感情不和的夫妻在经历了众多障碍之后终于认识到爱情的真谛、重归于好。片中的人物往往是塑造一些可爱的、无忧无虑的、健谈的南非白人,既不关心社会政治冲突,也不关心南非黑人的现实生活。这些影片一味追求语言和种族的纯净性,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保守主义影像体系,在艺术上没有什么价值,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

年,随着曼德拉当选总统,腐朽的种族隔离制度大厦轰然倒塌,“南非仿佛正从长达30年的休眠状态中醒来”。新政府推行“一个国家,多种文化”的口号,给南非电影带来新的契机:一方面,新政权希望能够融合全国不同的民族,将各个种族群体纳入一个统一的、没有种族歧视的国家,清一色的白人电影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无法再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另一方面,种族隔离制度的结束极大地增加了黑人电影创作的可能性,肯尼斯?高西、拉普拉那?塞佩默、宝琳?梅莱福、普雷斯利?奎文亚吉、特瑞?菲托等一批黑人电影人走向银幕内外,黑人从此不再是南非电影行业的沉默的他者。

年作者在南非音像店调研

尽管迎来了新时代,但四十多年的种族隔离使得价值观、社会阶级、性别意识的鸿沟在南非根深蒂固,人们期望电影能够记录社会,传达人民在适应变化中的南非社会生活方面所作的努力,重新表述“彩虹之国”的文化多元性和历史复杂性,最终建立起一个非种族歧视的新秩序。在非洲电影史上,年以来的南非电影确实重构、体现、反映、情节化南非的民主进程。

以知名度较高的两部电影为例:《黑帮暴徒》取材于南非剧作家阿索尔·富加德的同名小说,以让世界人民颤抖的南非城市黑帮问题为题材,以笼罩在暴力犯罪的恐惧阴云之下的约翰内斯堡为背景。不同于欧美黑帮片,南非导演加文·胡德着重叙述黑帮老大在一次抢劫中遇到一个新生的婴儿后人性逐步复苏的过程:由无恶不作到不忍作恶。片中的两个主角分别具有清晰的所指:黑帮老大从小是个孤儿,影片闪回到他的童年创伤记忆,孤独和无家可归造成了他的恶,而这种无家无国状态如同旧南非黑人群体的真实写照。影片开头刚刚出生的婴儿如若是新生的政体,历经波折从黑白两道长久博弈中得以存活,如同作为黑人与白人斗争结果的新南非。影片结尾意味深长,恶的一方最终良心发现,将婴儿归还给了善的一方,被影评人看作是白人执政党将南非交给黑人执政的绝妙隐喻。影片正是通过这种创伤书写,叙述了曼德拉领导南非人民废除种族隔离、建立民主南非、实现种族和解的艰难历程。

《黑帮暴徒》剧照

南非电影《昨天》同样是生动的案例。影片由南非导演达雷尔?鲁德执导,以艾滋病人为叙事对象,以隔离为主题,处处设置一些“闲笔”点明南非乡村人们心中的偏见与隔离。影片开场是一个长达几分钟的缓慢的长镜头,沉静、克制,推轨推过萋萋荒草中一段铁丝藩篱,画外音乐若低诉若压抑下的呐喊。而在整部影片中,铁丝藩篱的意象也无处不在。著名理论家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曾经指出过鬼魅一般萦绕在疾病之上的那些隐喻的影子,疾病一步步被隐喻化,最终从身体的疾病转化成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政治制度的弊病。之于《昨天》而言,在这些艾滋病隐喻的建立、形成过程中,一种隔离便无可避免地相伴而生。换言之,影片表面上表现人们有意隔离艾滋病人群,实则隐喻白人对黑人的隔离。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再次参与着南非政治意识形态的重构或者说新南非的民主化建设。

通过这两部电影的粗略分析,不难发现,同样是表现南非社会黑暗面(黑帮问题、艾滋病问题等),但南非本土电影都不流于浅表,而是深入挖掘南非本土经验和民族文化心理,叙述种族隔离造成的长久性精神创伤,承载起意识形态工具的讽喻功能,为新南非的顺利过渡书写合法性。这是电影人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所在,也是南非电影的深刻性所在。正是这种深刻性,让南非电影在国际电影节接连斩获殊荣、创造历史:《昨天》获年威尼斯电影节首届人权电影奖,《黑帮暴徒》获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卡雅利沙的卡门》获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等等。这些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的攻城拔寨,被一些评论家看作是“南非新电影”运动。在《卡雅利沙的卡门》摘得桂冠后,影片主演诺鲁桑多·博克瓦纳说:“我无法形容自己此刻的感受。这不仅是我们,同时也是南非电影业的突破。”

年,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发布了一个名为“重构电影工业”的报告,建议成立国家影视基金会专门扶持本土电影业的发展,新南非政府随后批准了这项报告。这一机构的成立,被看作是南非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除了推动南非电影走向国际电影节,还在很大程度上重建了南非电影的工业体系,南非电影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卡雅利沙的卡门》海报

人才培养方面,南非戏剧影视学院年宣告建立,非洲大地最具规模的专业电影院校从此诞生。南非的世界名校开普敦大学、金山大学等也依托原有的综合实力整合资源、建设电影学系,并均已成为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单位。

影展平台方面,德班国际电影节目前已成为非洲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电影节期间,在德班的不同地点,包括那些还未建立电影院的农村地区,展映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该电影节目前已成为德班的一张城市名片,并正在结合当地印度裔人口较多的区域特色,力争打造成为南非的宝莱坞。除了德班国际电影节,南非各大城市也都设立了相应的电影节或影展,譬如,约翰内斯堡电影节、科瓦马舒电影节等,并纷纷举办电影论坛和工作坊项目,以增进产业活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南非本土电影院

作者摄于年1月

此外,由于南非社会各种矛盾依然冲突不断,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吸引了许多剧作家和电影人参与拍摄发生在南非的电影故事的行列,比如《颅骨国度》《耶路撒冷》《反恐疑云》等。这些反映南非种族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影片引起了全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