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影评马戏之王骗子洗白片,尴尬不少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陆芳

休·杰克曼主演的歌舞片《马戏之王》正在上映中,之前对这片子期待还是蛮高的。

看过之后,发现这部电影在歌舞类型片的声画方面是及格水准,而故事和主题则不及格。

《马戏之王》是一部传记片,原型是创办马戏团的美国人巴纳姆。

如果说将这位美国19世纪80年代臭名昭著的娱乐大亨的奋斗史,改编成电影是一种冒险,那只能说这次冒险失败了。

巴纳姆年轻时在老家开过杂货店,办过报纸。

到纽约后,开过畸形秀的博物馆,最红的时候带侏儒“汤姆拇指将军”到英国巡演,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

他60岁创办了马戏团,还从过政,写过书叫《世界上的骗子》。

无论休·杰克曼有一张怎么正直的超级英雄的脸,但都让人无法不联想起巴纳姆的唯利是图,愚弄大众的嘴脸。

巴纳姆人生第一桶金,是在黑人女奴乔伊斯?赫斯身上榨取的。

巴纳姆花了美元买下了已失明、全身瘫痪的乔伊斯·赫斯,谎称其是美国之父华盛顿的乳母,有岁。

乔伊斯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周展览门票可以卖到美元。

一年之后,乔伊斯劳碌而死。巴纳姆将解剖乔伊斯做成解剖秀,并收取门票,每人50美分。解剖完成后,巴纳姆竟然还“辟谣”说原来乔伊斯并没有岁,只有80多岁。

同样,他博物馆里的“斐济美人鱼”是一只猴子的头和一条鱼的尾巴缝合而成。

这个骗子还公开兜售自己的“骗子理论”:“我并不觉得我在愚弄大家,在我看来,要想娱乐观众,你首先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马戏之王》没有涉及巴纳姆的人生污点,放大的是他如何从社会底层小人物,野心勃勃地追求财富,千方百计想跻身上流社会。

电影如果突出其欲望和野心,剖析财富原罪,倒也不失为一种严肃批判,可以加深电影主题。

但《马戏之王》显然只想拍一部突出马戏团表演视觉效果的合家欢电影。

电影对休·杰克曼饰演的这个人物充满了一边倒的赞美,将其不择手段地发家致富,定义为“为家人幸福追逐财富”。

这个人物唯一的瑕疵是,在追逐名利中,忘了家人,差点与瑞典夜莺有情感纠葛。不过最终休·杰克曼还是迷途知返,回到妻儿身边,大团圆结尾。

而真实的历史是,巴纳姆在英国巡演时,结识瑞典夜莺珍妮·林德。

和电影中不一样,巴纳姆和珍妮·林德纯粹是商业伙伴关系,并无情感纠葛。

双方最后因意见不合,分道扬镳。

“马戏团”的故事,则是将巴纳姆的畸形秀,改编成了征集这些在被歧视和自卑中暗自垂泪的畸形残障人士,给他们释放自我的舞台。

这一核心情节撑起了电影最煽情的部分,尤其是“奇异人士”被拒之门外,愤怒地唱着“这就是我”,在舞台上将愤怒转化为展现自我的精彩表演这一幕,还是催人泪下。

这也是《马戏之王》全片唯一亮点。  

不论是激情洋溢的歌声,还是群戏演员在愤怒中爆发的充满张力的表情,抑或百老汇精彩的舞蹈设计,都将歌舞片的抒情作用发挥到极致。

可惜的是,影片对于这一真正励志的主题是游离的,因为电影是“马戏之王”的传记片,主角并不是这些“奇异人士”。

《马戏之王》还有一个立不住脚的所谓“唯快乐理论”,这也是巴纳姆的“骗人理论”之一。他将马戏团成功的秘诀归之为“每一分钟就有一个傻子诞生”,所谓欺骗人并不重要,只要是能让人快乐。

休·杰克曼显然并不想演成巧舌如簧的骗子,但依旧在劝说侏儒、扎克·埃夫隆和瑞典夜莺加入他的赚钱计划时,循循善诱地用“快乐”“梦想”和“真实”这几个概念来说服对方。

他认为,艺术不应分粗俗和高雅,让人快乐的艺术就是高贵的。

而最终打动对方的,还是赚钱、分红,也就是说“唯快乐理论”最终还是以金钱为基础。

《马戏之王》是一部价值观非常混乱的电影,既没有把小人物逐梦的故事讲得感人肺腑,也没有批判财富的原罪,而畸形残障人士的励志经历也只是蜻蜓点水,还加上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快乐理论”,所以在北美遭遇影评人士口碑差评也不奇怪。

这样一部“骗子洗白片”,当然得不到观众共鸣与认同,只会觉得尴尬连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