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记住芬兰史,瑞典留不住的,苏联也
一起来聊聊诺基亚的国度——芬兰。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国家,低调到让你背诵你知道的国名时,要么到最后才想起它,要么干脆想不起。当你知道它的历史以后才能理解,原来这种低调即是天然的,又是被动的。
寒冷的方位,决定了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多不了。左右均无天然屏障,决定了它早期只能任人抢夺。原始状态下人是没有国家概念的,只有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的概念,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于地理因素慢慢区分你我的。但芬兰绝对是个例外,可以说它的惨是因为瑞、俄的交替霸占,但需要先有这样一个主体才谈得上被霸占。
早期的芬兰没有国家这个概念,正是在瑞、俄的不断争夺中,慢慢出现来“芬兰人”这样一个民族认同感。
这样说比较空洞,咱们举个形象点儿的例子,大家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就很明确了(建议正在吃饭的朋友略过这一段)。你洗澡的时候,抬起你的左胳膊,小臂上白嫩的肌肤展现在你的眼前。但不可否认,你都俩月没洗澡了,上面有层泥,然后你果断地举起带着搓泥手套的右手,开始在左臂上左右反复地搓,哎!你会发现在中间聚集起一坨泥儿。
芬兰历史可以分三段,第一段它是瑞典的、第二段它是俄国的、第三段它是独立的,且每段都有些小插曲,那咱们接下来就分阶段聊。
瑞典期
原始人时期就不说了,基督教传入芬兰之前,你很难找到什么当地的文字记载。欧洲中世纪开始的时候,咱们的三国两晋都演完了,正处在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以这个大致的时间节点来认知,芬兰当时还是鲜有人烟,最多也就几个小部落散居着。
看地图你会发现,在今天芬兰和瑞典两国之间的波罗的海上,有个奥兰群岛,直到公元12世纪才开始有瑞典人到来,而且聊芬兰史只能以这个群岛的历史作开头。那么由此你就可以知道,芬兰大陆上历史得有多晚了。
到公元年瑞典人占领今天的芬兰地区,并由此带来了基督教。这么晚的时间点还仅仅是来源于传说,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因为基督教刚传入芬兰的时候还不完善,直到一百多年后,有了明确记载的芬兰主教。当时这块还算不上肥肉的地方,却即被瑞典占着,也被西南的丹麦、正南的条顿骑士国以及东边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国惦记着。
欧洲人喜欢把居住在一个特定地形上、特定语言区里或者有其他任何有自己一点特点的人,取一个人种的称呼。所以很可能生活在某座山上的一千来个人,亦或是方言稍微有点儿区别的某两千来人,就被取个名叫做某某某人。
芬兰这片土地上早期以卡雷利亚人为主,而且还分东、西。年以后,诺夫哥罗德占领了东卡雷利亚人的生存区、瑞典占领了西卡雷利亚人的生存区。从此这条分界线,也就成了中世纪天主教和东正教分界线的北段。
先请记住三个城市,即图尔库、维堡和赫尔辛基。从文明扩散路线上可以看出,从瑞典出发,先经过奥兰群岛,登陆大陆后的第一站就是图尔库。芬兰主教的教区以及核心大教堂都建在图尔库,所以使这个城市成为当时整个芬兰地区的核心;维堡你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个很俄国范儿的名称,当初它属于芬兰的时候叫维普里,阻挡着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西进步伐;赫尔辛基是现在芬兰的首都,原名叫赫尔辛福,只是一个到十六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小渔村,所以到近现代以前,芬兰历史基本没它什么事。
芬兰东西两侧的邻居后来都发生过变动,瑞典是以加入丹麦女王组织的卡尔马联盟的形式,基本并入了丹麦。而诺夫哥罗德大公国则被新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国占领,沙俄诞生了。
等到卡尔马联盟维持不下去之后,北欧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瑞典,而与瑞典争夺这个主动权的国家,也从丹麦慢慢变成沙俄。
期间瑞典从芬兰地区又是征兵、又是加税,也曾引发过芬兰人的起义,但那种规模和影响力对于正处在绝对上升期的瑞典来说,可以到忽略不计的程度。俄国没少跟瑞典打,但还是因为当时的瑞典太强,根本干不过,北方战争初期,俄国因战败而割地,瑞典的疆域往东扩大了,这条分界线基本就是今天芬兰和俄国的国界线。
瑞典在其强盛期的末尾,赶上了一波海外殖民风潮,比如今天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当初有那么二十多年里,就是瑞典的地盘。有殖民就有本土移民,虽说芬兰跟着瑞典过日子,在人家的强盛期,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作为边陲或者说非核心地区,重税之类的压榨基本把发展给中和掉了。所以芬兰移出的百姓数量特别多,本身它人口基数很小,到十八世纪也还不到五十万人,现在又大量移出一批。
移民这个概念关键看移出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就是移民率。地理大发现后世界上移民率最高的是爱尔兰,因为那里有个英国俯视着它,第二位的就是芬兰,因为这里有个瑞典“俯视”着它。
年已是北方战争末期,局势与一开始时候有了大的转折,瑞典衰落了,丢掉了北欧的绝对优势地位。新崛起的沙俄拿过了接力棒,把边境线狠狠地往瑞典这边推移了一把,维堡变成了沙俄防御西边的要塞。
当然,大部分的芬兰地区还在瑞典手里,就在这个瑞典内部君主专制摇摇欲坠、沙俄新占维堡之际,芬兰人开始萌发出自己本民族的认同感。
沙俄期
后来瑞、俄之间又爆发了芬兰战争,芬兰基本被沙俄全拿了过去,虽然已经被实际军事占领,但芬兰有一个特殊的举动决定了它后来的命运。他们组织了一个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就是宣布从此效忠沙皇。
有人可能会问,已经被实际占领了,你再来这么一出有意义么?有,对于沙俄来说,在国际社会上可以拿这个来说话,芬兰的并入是他们自己的意愿。而对于芬兰的意义在于,它无形中有了一个可以自主表决决定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所以芬兰并入沙俄后,它不像沙俄原有的大部分地方政府一样被绝对统治,而是成了一个有相当自治权的芬兰大公国。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从文化角度而言,芬兰人虽然一直有芬兰语,但是由于长期的瑞典统治,以及瑞典与法、德的严重交集,在芬兰地区不同时期,上层语言以及官方语言往往是瑞、法、德语。而被沙俄统治之后,为了进一步把这个地区从文化上与瑞典割裂,强行输入俄语为时已晚,但芬兰语可以被发扬光大。而且这种发扬光大,自然会受到民族意识觉醒期的芬兰人的欢迎。年,芬兰语被正式确定为与瑞典语同等地位的芬兰官方语言。
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倒台了,芬兰这时候的地位就开始变得模糊了。因为俄国临时政府认为,你原先是沙俄的领土,现在还应该是。但芬兰认为,我们当初宣誓的是效忠沙皇,现在沙皇没了,那我们就无需再效忠任何人,就应该完全独立。
当然芬兰人也知道自身实力由不得自己耍性子,所以后来芬兰议会通过了一份决议,规定了俄国不能随便插手芬兰内部事务,但是外交和国防还归俄国。哪怕是这样,俄国也不能接受,它要的是绝对统治,所以芬兰议会被解散了。这个纠纷刚进行了几个月,俄国又爆发了十月革命,苏俄诞生了,一个月后的12月6号芬兰宣布独立,12天后苏俄宣布承认。
独立期
到此为止,芬兰才第一次成为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独立国家,但问题又来了,自己单独过日子到底该怎么过呢?以前没经验咋办?当时正好赶上一战,欧洲乱成一锅粥,芬兰人却是在忙着不同意见派别之间搞内战。内战完事儿后决定要不弄成个王国吧,给德国一位大公发去邀请函,请他来做国王。但没几天一战结束了,德国成了战败国,这位大公深知协约国不会同意他这个德国人去当芬兰国王,干脆就在年的12月14号,通知芬兰人不接受这个王位。于是芬兰人又决定弄个共和国。
这么一番折腾的过程中,其实芬兰有块地方一直在冷眼旁观,那就是历史最早的奥兰群岛。从岛上有人开始就是作为瑞典的一部分而存在,嘴上也说着瑞典语,瑞、俄之间对芬兰地区的反复争夺,也很少影响到这个地方。所以芬兰民族觉醒的过程中,好像并没有奥兰群岛什么事,岛民们看到了芬兰独立磨合期的全过程,可能觉得挺没劲的,于是表示:我要回瑞典。
芬兰自然是不同意,那可是他们的发源地,但瑞典也早已不是中世纪的那个瑞典,它都开始玩儿中立了。所以这件事就交给了当时的国联,国联规定奥兰群岛保持芬兰所有,但设立成为自治省,保护岛民瑞典语使用权,芬兰不能在群岛上布置任何军事设施。
西边与瑞典弄清楚了,但东边与苏俄还存在着许多的边界问题,模糊的边界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既威胁着芬兰、也搅闹着苏俄。因为当时的情况是芬兰轻易不敢惹苏俄,而新成立苏俄又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于是在两国签了个协议,北边的争议区归芬兰、南边的争议区归苏俄。
这个条约让紧张气氛缓解了不少,但苏俄两年后变成了苏联,又过了八年已经相当稳定且强大,这时候它就开始摆出了明显敌视芬兰的态度。后来发展到芬兰的商船在芬兰湾活动都受到限制,而且这还只是战争的一点点前兆而已。
年9月1号二战爆发,就在一个月前希特勒与斯大林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既然是两个壮汉之间定下的协议,那就要在条约里明确双方的势力范围,从而减少和避免发生摩擦。这其中就明确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前三者通常被简称为波罗的海三小国。
历史上德、俄打了那么多仗,就算是不打的时候,也是对夹在中间的小国施加影响来间接压制对方。而此刻,因为一个历史性的条约,让苏联感觉突然没有了掣肘者,那还等什么?行动吧!
苏联对这四国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将自己家里的军事基地统统交出来。波罗的海三小国没什么好说的,他们同意了,而芬兰却表现得非常强硬,明确拒绝了这一威胁。年11月26号,苏联宣称曼尼拉有几个苏联士兵被芬兰炮击身亡,正式出兵芬兰。
如果从当时双方实力上来看,无论从哪一方面苏联都占据绝对上风,甚至可以说没啥可比性。就连苏联自己也觉得,可能吞下芬兰也就几个礼拜的事儿。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场被命名为冬季战争的打了近四个月,苏联不仅没啥进展,而且损失极其惨重。时间已经到了年的3月份,面对瞬息万变的二战形势,苏联是绝不想继续陷在这个泥潭的,虽然在对战中占点儿优势,但也愿意与芬兰停战。
最后两家又签了份合约,战败方的芬兰割让了一个地峡,那么应该称呼苏联为战胜方么?有个词儿叫惨胜,用在这儿特别合适。这场冬季战争打完后,芬兰的国际声誉大为提升,本身就站在捍卫独立和主权的道德制高点上,再加之以弱对强不屈服,不得不令那些老牌的欧洲国家对这个刚独立二十来年的芬兰刮目相看。
对苏联有啥影响呢?首先当初苏联所说的曼尼拉炮击事件完全是编造的,仅仅是为入侵芬兰找个借口。苏联一解体,俄罗斯的历史学家就指出,事件所提到的那个11月26号,根本没有苏联士兵被炮击身亡。前任俄总统叶利钦也承认冬季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
难道这个开战的谎言当时就有人信么?怎么可能,当时的国联就判定苏联属于非法侵略,在冬季战争开战后半个来月,就把苏联开除出了国联。国际声誉的影响还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原先希特勒为避免两线作战与苏联签了条约,可现在一看,哎?原来你战斗力这么弱,那还等啥?从此开始谋划对苏宣战和把芬兰拉进队伍的事宜。
芬兰对二战双方的态度如何呢?它不挑么?倒是也先选择过,那就是冬季战争后芬兰为了恢复军力,主动去求过英国,那意思结成军事联盟最好,要不你给点儿援助也行。可是当时英国没当回事儿,德国的橄榄枝就抛过来了。年下半年,德国对芬兰说我去占挪威,你让我从你家过,我就卖给你武器,芬兰同意了。
芬德之间到此时已经进入了一种很微妙的关系,虽然没签啥条约,但德国已经开始把芬兰当成自家小弟,开始有意识的支持和保护。那年德国和苏联再次会晤的时候,莫洛托夫说上次打芬兰没打好、想再打一次、你看怎么样?德国说:不行。那芬兰这边呢?它的态度其实更加清晰一些,管你同盟还是轴心,都与我无关,就想打苏联,就想拿回冬季战争割掉的土地。
芬兰从年六月开始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当然是在德国的支持下,由于是冬季战争的继续,所以被称为继续战争。这场仗一直打到年9月,二战都快结束了,此时苏军对纳粹的反攻势头正猛,德国此时已经无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芬兰一看大势已去主动求和,不仅没拿回土地,反而把自家唯一一个不冻港又割给了苏联。
芬兰求和的时候是没跟德国商量的,所以当时还驻扎在芬兰的德军一头雾水。签条约的时候苏联明确要求芬兰境内不能再有德军,于是芬兰对德宣战,驱逐了境内德军。
总结一下二战中芬兰与德国,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还是把可以肯定的几个点罗列出来,大家自行判断。
在法律上,芬兰不是轴心国成员,因为它没有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在事实上,芬兰确实与德国是同盟关系,起码从冬季战争结束的后一年,到二战结束的前一年是这样的;有限的同盟,芬兰只打苏联,不与其他同盟国军事对抗;芬兰境内没有开展犹太人屠杀,但曾有八名犹太人被转交德国;二战中芬兰没有出现希特勒、墨索里尼式的人物,一直是议会制。
以上是芬兰怎么做的问题,还有一个国际怎么看的问题。二战中期,也就是年的德黑兰会议上,盟国巨头把芬苏之间的战争,视为芬兰对抗苏联的单独一场战争。要知道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早在年六月巴巴罗萨计划就开始了,丘吉尔也早已表示凡是法西斯的敌人都是他的盟友。
综合以上要素,相信每个人都能得出不一样的观点。
二战后芬兰走的什么路?它是战后所有苏联的欧洲邻国中,唯一能保持独立的;冷战中选择中立,但总体上来看偏西一点;至今保持不入北约,但建立了与北约相契合的军事系统;二战时与德国关系微妙的还有西班牙,西班牙是干脆不在马歇尔计划之列,而芬兰是自己拒绝马歇尔计划;
诺基亚是在芬兰还当大公国的时候就成立的,一开始是伐木、造纸,后来是橡胶、轮胎,到年才开始造手机;年芬兰Rovio公司发行《愤怒的小鸟》;
到今年年,芬兰还在蝉联全球最幸福国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42.html